知了集市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曙光划破天际,郯城大街小巷仿佛还沉浸在慵懒的梦境中,正缓缓地苏醒。我像往常一样,骑上那辆自行车,踏上这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上班之路。车轮悠悠转动,在岁月精心铺就的街道上缓缓前行,而那座老电影院,宛如一位沉默而睿智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路旁,以它独有的姿态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与变迁,目睹着城市的兴衰荣辱。 还未靠近老电影院,便能听到一阵若有若无的喧闹声,那声音似远方涌来的潮水,轻轻拍打着我的耳膜,撩拨着我内心深处对生活的好奇。随着距离的拉近,这声音愈发清晰、热烈起来,原来是老电影院门前南北路上那热闹非凡的知了集市,宛如一场盛大的生活派对正在上演。 远远望去,南北路路沿石西侧早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卖知了的人一群群地聚在一起,他们身旁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容器,有古朴的竹篮,散发着淡淡的竹香;有透明的塑料桶,能清晰地看到里面知了的动态;有朴素的脸盆,承载着生活的烟火;还有破旧的纸箱,虽略显寒酸,却也装满了生活的希望。这些容器里密密麻麻地装满了知了,它们或趴在容器壁上,仿佛在好奇地张望着这个热闹的世界;或相互拥挤着、挪动着,发出细微的声响,似在诉说着夏日的故事。 我放慢车速,缓缓骑行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集市间,仿佛走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吸引了我的目光。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衫,那布衫上的每一道褶皱都仿佛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是生活风雨的印记,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一种质朴与坚毅,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生活的道路。他身前放着一个竹篮,篮子里的知了个头硕大,外壳乌黑发亮,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宛如一颗颗黑色的宝石。老大爷正坐在小板凳上,耐心地整理着篮子里的知了,将那些死去的或不太活跃的挑出来,放在一旁,动作娴熟而又专注。 我停下车子,走上前去与老大爷攀谈起来。“大爷,您这知了是哪儿捉的呀?”我好奇地问道。老大爷抬起头,露出憨厚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又亲切,说道:“奥,我这是在村边的杨树林里捉的。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拿着手电筒,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这知了可不好捉,得有耐心,有时候找半天也找不到几只。”听着老大爷的话,我仿佛看到了他在黑暗中,手持手电筒,在树林里穿梭的身影,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执着与坚守,让人心生敬佩。 继续往前走,我又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在卖知了。小男孩大约五六岁的样子,睁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如同两颗明亮的黑宝石,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对这个热闹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他的小手里紧紧攥着一只知了,知了在他的手中挣扎着,发出“吱吱”的叫声,仿佛在抗议着被束缚的命运。年轻妈妈笑着对我说:“孩子非要跟着我来,说想体验一下卖东西的感觉。这知了是孩子他爸捉的,我们也没想着能卖多少钱,就图个乐呵。”看着这对母子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与美好,那是亲情的力量,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在集市的角落里,有一位卖知了的中年妇女。她穿着一件朴素的碎花衬衫,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显得有些凌乱,但却透着一种自然的美。她身前的脸盆里,知了的数量不多,但个个都精神抖擞,充满了生机。她正与一位顾客讨价还价,脸上带着一丝腼腆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大姐,这知了怎么卖呀?”顾客问道。“一元钱一只,这都是我自己捉的,新鲜着呢。”中年妇女回答道。“能不能便宜点呀,九毛五我就全买了。”顾客继续砍价。“大姐,真的不能再便宜了,我捉这些知了也不容易,每天都要走好几里路呢。”中年妇女有些为难地说道。最终,顾客以九毛八的价格买走了所有的知了。中年妇女接过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中满是对生活的满足与希望,仿佛所有的辛苦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看着眼前这热闹的知了集市,我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卖知了的人,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故事,但他们都在为了生活而努力奔波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捕捉着夏日里的这份独特财富,用辛勤的汗水换取着生活的希望。 太阳渐渐升高,集市上的人也越来越少。卖知了的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我骑上自行车,再次踏上上班的路。老电影院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我知道,在这个清晨,在这老电影院前的知了集市上,我见证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感受到了人间的烟火气息。 这老电影院前的知了集市,就像一首生活的赞歌,在每一个清晨奏响。它让我明白,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希望,努力前行,就一定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与幸福。 本网通讯员:石启平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