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佳文赏析 >

    电视剧《知青》观后

    2022-02-21 14:52 [佳文赏析]  来源于:南露天煤矿    作者:李金亮
    导读:春节期间,通过网络电视或手机,系统观看了四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知青》 , 颇有感触,令人深思。我虽未参与其中,因原家住得与知青点(集体户)很近,经常前往。多有接触,看着格外亲切 ,因对知青生活有所了解。 电视剧知青从正面反映了当年知青的情况,填
           春节期间,通过网络电视或手机,系统观看了四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知青》 ,  颇有感触,令人深思。我虽未参与其中,因原家住得与知青点(集体户)很近,经常前往。多有接触,看着格外亲切 ,因对知青生活有所了解。
           电视剧“知青”从正面反映了当年知青的情况,填补了“知青”那段,几乎被世人忘记的历史。 电视剧以北大荒建设兵团“知青”和陕北知青生活为主要题材,点缀了“下乡知青”、“回乡知青”的生活。无奈,这1700万知青的故事,用短短的48集电视剧来记载,显然是有难度的。
           建设兵团的“知青”生活,在“知青”电视剧里,用了大量篇幅加以描述。说实话,我是看了“知青”电视剧后,才了解北大荒知青的情况。电视剧里的兵团“知青”与“插队知青”、“回乡知青”有一些雷同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兵团“知青”属半军事化管理,组织机构建全,思想、政治有干部把关、领导;生活基本有保障,吃在食堂、住在集体宿舍;经济有基础,有工资、福利。这些是“插队知青”、“回乡知青”没有的待遇。难怪兵团附近的“知青”有进兵团,当“兵团知青”的想法。
           可兵团知青,在部队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中生活,确实考验、培养了兵团知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家笔下的兵团知青,八年之久的紧张、浪漫、风采的生活,让人深感兵团知青吃苦、耐劳。
           1700万知青中,“插队知青”的人数,远远大于“兵团知青”和“回乡知青”。笔者想说说“插队知青”的情况,让人们多了解一下当年的“知青”生活。
            “插队知青”离开学校后,直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年的农村,原本就很落后,处于人多地少、广种薄收的实况。农民生产的粮食是不够吃的。
     
           插队知青的食用粮、油,第一年为国家计划供给,并适当补贴生活费用;知青仍得依靠父母的资助,才能维持基本生活。第二年,国家取消了所有的补助费和粮、油计划,知青的生活就遇到极度的困难。知青的生活得依靠家里照应,因为第一年知青刚到农村,体力劳动、生产经验大大不如同龄农民。生产队给知青的劳动待遇,基本是按当地妇女、弱劳动力给的,工分低、报酬少。
           生产队生产的粮食,按当时“人七,劳三”的分配政策实施。“人七,劳三”政策,即:全队生产的粮食,扣除公、余粮后,余下的70%粮食,按人口总数(不分男、女、老、少)平均分配;30%按全队社员工分总计,平均后再分配。用农民当时的话说;“这就是‘多劳多得’的社会分配原则。”
           刚开始 知青的工分低,出勤率较少;所得的粮食还得用工分换得的款,来购买。全劳动力一天的工分仅0.65元(据说有的地方才几分钱),有的知青得依靠家里的资助才能得到这些粮食。
           插队知青到农村,农民是不太欢迎的。有农民曾对我说:“我们的田、土有限,知青来了影响我们的生活。”插队知青到农村,基本是自己管理自己,和农民一样争工分过日子。知青生活,改变了这批年青人的命运。历史,让这批人在黄金年龄段,失去了升学、学习的机会。
           1970年,大招工到来,绝大多数插队知青,陆续得到了回城的机会,结束了知青生活。但,这段“知青”生活的历史,却永远在知青的思想上、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铬印。
           1977年恢复高考后,尤其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考生中知青占很高比例。并在日后工作中业绩突出。经过知青生活的锻炼,能力很强。
     
           本网通讯员:李金亮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