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 黑色漆盘有“大德”
一个底部朱红漆落款“大德堂”的黑色漆器盘子、姥姥家中门的精美砖雕“耕读”,父亲为我订阅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是我童年对晋南老家的记忆。
到爷爷这一辈,家道中落。父亲从小失去双亲,他和叔叔由继母抚养长大,父亲在太原上大学是由老舅接济的。父亲是出了名的孝子。1970年代,为了照顾家庭,父亲从太原二电厂调到永济,那年月,交通不便,他总是骑自行车来回200多里路,回去帮奶奶干农活。记忆中,不管刮风下雨,父亲总是深夜到家,忙绿一天,天黑,骑车赶回单位。小时候,我坐过父亲的28自行车,途经险峻的临晋岳王洞、峨嵋岭十里坡,其中的艰辛现在想来还后怕。后来,奶奶接到了城里,父亲总是带奶奶到处走走转转,安度晚年。奶奶病重时,他七天七夜守在床前。父亲用无言“大德”感染着我们,我们用父亲做榜样教育子女“百善孝为先”,两个侄女工作后,第一个月工资,先给爷爷奶奶买他们喜欢的礼物,孝敬他们,节假日从外地回来,先看望爷爷、奶奶。
与父亲唠嗑,老家“大德堂”里的“大德”善行是父亲念叨最多的,“有大德,要勤俭持家,明事知礼。”“晚清、民国,逢灾荒年,大德堂都要在镇中施粥赈济灾民。”父亲退休后,正好他们家楼后,许多家都在乱石滩上开垦荒地,他们两个老人买了铁锨、水桶加入到其中,春夏秋冬,起早贪黑,播种、浇水、施肥、拔草,“菜园”的菜丰收了,黄瓜、南瓜、豆角、西红柿、红薯……父亲乐呵呵送子女,送楼上楼下,累并快乐着。父母的袜子经常补了又补,常年穿着蓝色工装。我说“爸,给你买的新衬衣,怎么舍不得穿,还有鞋子”。他总是笑笑说“这衣服好好的,我穿习惯了。”父亲总是用厨房洗菜或者淘米的水去冲厕所,夏天不用空调用电扇,晚上能用台灯不开大灯,每次到市里都是坐公交或者步行,大热天回老家都是坐公共汽车,拒绝了子女无数次次的外出旅游,他说,“花那钱干嘛,永济就好着哩。”
父亲对自己吝啬,对乡里却很大方,村里修公路、修水渠、盖学校、修公墓、修文化中心,哪一次他都慷慨解囊。父亲说,“大德堂的后代要有大德,要支持教育事业,你爷爷搞了一辈子教育,就是希望子孙后代有文化,就是希望子孙后代不再蒙昧。”每次回父母家总看到80岁高龄的父亲坐在小板凳上,弯着腰,戴着老花镜,拿着报纸,认真地写着读书笔记。父亲是老大学生,读书、看报、学习、关心国家大事、企业发展的习惯,几十年来没有变,父亲的字极好,文笔极佳,一摞摞读书笔记一页页工工整整向印刷体一样,偶有文章发表,父亲像小孩一样高兴。父亲的好学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工作之余,也舞文弄墨,近年在省部级报刊有许多小铅字,在网络上有许多作品,并且得了许多奖,那是一个爽。
父亲搞了一辈子电力,是锅炉专家。“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好好跟着师傅学技术,要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刚从技校毕业进入工厂的时候父亲说的话影响了我一生。我在生产一线工作了近30年,成了电气继保的行家里手,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兄弟姐妹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成为专家、社会栋梁,孙子辈一个个考取名牌大学。
父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好的家风、家训在传承着。每次上街,女儿总是说”妈,公交一会就来了,不打的了,可以省点钱。”聚餐结束妹妹的孩子总是说“剩下的饭菜,我们打包,回家继续吃。”
精美砖雕“耕读”、《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留在了童年的记忆里,老家的老物件只有这“大德堂”的黑色漆器盘子。父亲有自己的“大德”在讲述“大德堂”的故事,“大德”的故事在吾辈后辈代代讲述。(薛秋芳)
本网通讯员:薛秋芳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