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抒怀
岁月不居,又逢端午。草薰风暖的季节,我又听见了两千多年前汩罗江的滔滔水声。循着历史的长河、穿过历史的风烟,漫游漫游,一直追溯到端午这条河的源头,白衣飘飘,仰天悲歌,纵身一跃,一个叫屈原的楚国诗人,以投江殉国的慷慨悲壮,将一颗爱国的种子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从此爱国主义成为最崇高最伟大最深沉的民族精神,绵延千载。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岁月悠悠,屈原的身躯早已融入汨罗江的清清碧波,人们依旧执着地向江水中投下一颗颗清香的粽子、洒下一杯杯浓烈的雄黄酒,寄托不变的哀思与敬仰。“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从《离骚》《天问》到《九歌》,屈大夫满怀悲愤写下的一首首忧国忧民的诗篇,如洪钟大鼎回响在历史的天空,成为爱国主义基因最朴素最悠远的解读。端午,成了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寻根溯源和文化传承。 吟着屈原的诗篇,循着端午的流脉,多少仁人志士将爱国报国、舍身取义视为平生理想追求。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没有持续太久,楚汉相争的风云埋葬了大秦帝国,朝代的更迭并不能阻断爱国主义血脉的流淌,一个叫苏武的汉朝使臣被匈奴扣留,面对百般劝降,宁愿在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流放牧羊十九载,持节不屈,忠贞不渝,高尚的民族气节连同《苏武牧羊》的故事世代相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唐宋的繁华盛世也铸就了文人不屈的风骨,一个叫文天祥的南宋诗人、政治家以顶天立地的民族气概英勇抗击元军,直至兵败被俘,面对威逼利诱誓死不屈,他伟岸的身躯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永远矗立在炎黄子孙心中。 走过战国风云,走过秦关汉月,走过唐宋遗风,端午,一路风尘仆仆,一路曲调激昂,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他们是中华文明历史的天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最闪光的澜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继承屈原的遗志,传承《离骚》的风骨,一首首饱含爱国之情的诗篇,一个个不卑不亢的灵魂,照耀着、激励着、鼓舞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心系家国、捍卫家国、矢志不渝。 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日寇侵略,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无数民族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无一不是屈原的后来人,无一不是端午精神的继承者,追随着中华文明的步伐,扛起民族精神的大旗,以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篇章,带领无数中华儿女抗击侵略、保家卫国,换来了中华民族一洗百年屈辱,以独立自强的雄姿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走过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燃烧的年代,投身改革开放潮起潮涌的壮阔,站在二十一世纪“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新时代中国,意气风发,壮志飞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再一次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早已化为中华儿女内在的精神气质。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愈挫愈勇;民族精神和意志,在磨难困苦中一次次升华,传承光大。粽叶飘香,端午悠悠。尽管我们正经历着史上最严峻的疫情大考,尽管我们不能结伴踏青、采艾祭祖,但我们坚信:有端午这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内核,只要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一定能夺取一场新的伟大胜利。千载传承的民族精神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本网通讯员:杜伟华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