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
对于国外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我都不是特别忠爱,大概是觉得文化背景的悬殊,在共鸣的效果上会差强人意。基于这样的思想,拿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时,内心最先忐忑的是自己能否在规定的一个月时间里把书读完。而事实上,这完全是杞人忧天。正如伊莎贝尔在书本封面上的评价一样“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这个故事开始于四十年前的阿富汗,以两个十三岁小男孩之间的友谊为主线,用细腻的笔触,平实的语言,讲述着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故事在历史的狂涛中跌拓起伏,让我们领略着阿富汗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残酷战争中人性的扭曲以及穷苦的阿富汗人在危难中对文化传统的坚守。
同一本书,同一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中总会有不同的感动。这本书打动我的,不是情节构思的巧妙,不是场面描写的震撼,更不是政治风云的诡异,而是,丝丝入扣,让我产生深切共鸣的人性。
主人翁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的友谊纯真质朴。在没有外人时,他们是没有身份差异的兄弟,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彼此依赖。哈桑单纯忠诚,生性纯良。他把阿米尔当做最好的朋友,愿意为他付出一切。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于是,他真的这样做了。当阿赛夫高举着不锈钢拳头威胁他们的时候,哈桑勇敢地拿起他手中的弹弓对准了阿赛夫的眼睛,将阿米尔护在身后,只有阿米尔知道他其实有多害怕,但他依然愿意挺身而出。为了帮阿米尔赢得风筝比赛的冠军,顺利地拿回风筝,他甘愿放弃尊严,忍受阿赛夫的凌辱,尽管阿米尔只是怯懦的躲在墙角,一声不吭。当阿米尔因为愧疚无法面对他,设计将偷窃的罪名栽赃到他身上时,他没有争辩一句,只是用沉默承担了一切。他没有问为什么,又或者他早就知晓一切,因为他是那样的了解阿米尔,又是那样深爱着他。面对诬陷,他最终选择离开,因为他知道这是阿米尔希望的,所以他愿意去做。面对这样的忠诚与善良,有一种心疼,有一份钦佩,还有一丝愤慨与无奈。
我很惊异于作者对阿米尔性格的刻画,竟是那么的坦城真实,毫无英雄主义的刻意。面对父亲对哈桑的喜爱以及哈桑的聪明勇敢,作为少爷的阿米尔很嫉妒,所以他用小小的恶作剧来戏弄不识字的哈桑,以满足自己的虚荣。他想要获得风筝比赛的冠军,希望以此来得到父亲的关注与喜爱,因为这份自私,他懦弱地躲在墙角亲眼目睹着哈桑被阿塞夫践踏凌辱而不吭一声。正是那一刻懦弱的沉默,让他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背负着良心的拷问。
有些事在该面对的时候不去面对,到了需要再次面对的时候,往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二十多年以后,阿米尔再次面临着一个赎罪的机会。他从父亲的好友阿辛汗那里得知了哈桑的消息:哈桑死了,留下唯一的儿子索拉博,在喀布尔的孤儿院里。此时的喀布尔已经在塔利班的控制下变成了人间地狱,那片土地只剩下饥饿、杀戮和死亡!阿辛汗希望他能亲自去把索拉博救出来,带到安全的地方。而此时的阿米尔依旧选择了懦弱地逃避。“我在美国有房子、有妻子、有事业、有家庭,喀布尔太危险了,我会失去一切的!”面对阿米尔推托,阿辛汗不得不道出那个隐瞒了近半个世纪的秘密: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索拉博是他在这世上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了。这是小说极具戏剧性的地方,同时也为阿米尔重返喀布尔做了合理的铺垫。这已不是他个人的救赎之路,同时也是他为父亲走的,“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一条终结轮回的路。”虽然阿米尔的喀布尔之行,异常艰难,甚至为了救索拉博被此刻身为塔利班头目的阿塞夫暴打而身受重伤。可在一拳拳的痛楚里,那些压抑了二十几年的愧疚终于随着流淌的鲜血得到了释放,他终于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最终索拉博被安全地带到了美国,但他所遭受的身心伤害却已无法逆转,所幸小说的最后让一只风筝,一个微笑,留给大家一个美好的希望,将这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在希望里划下一个温暖的句号。
合上书页,我浅浅的笑着,心中涌动着一种安详的平和。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的一部港剧有一句经曲台词“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良心的债亦是如此吧,但凡你有过亏欠就逃不脱愧疚的梦魇,总是需要面对和偿还的!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