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为鉴形成“中国价格”
一直以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出现“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无奈现象。这引发人们一个思考:大宗商品市场何时能形成“中国价格”?
“近年来,大宗商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市场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因素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的影响也愈发明显,对商品供需关系的影响正在不断加强。但中国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企业在交易价格上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晋商民营联合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昝宝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昝宝石以煤炭举例道出了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
从2008年开始,我国从煤炭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并在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煤炭进口国。
作为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煤种最全的国家之一,我们为什么会成为净进口国?
数据显示,进口煤炭数量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煤炭需求逐年增加,但又远离山西等产煤大省,导致国内煤炭供需出现局部失衡。
从国际煤炭市场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低迷,煤炭需求锐减,很多国外煤企纷纷瞄准中国市场,并大力促销。国际市场煤价低迷,加上运费、关税和增值税,大多时候进口煤到岸价仍低于国内煤炭价格。
昝宝石告诉记者,中国进口煤炭不是因为国内供给不足,而是国际煤炭价格低于国内,所以并不会对中国国内的煤炭企业造成大的冲击。“虽然中国每年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40%以上,但主要还是满足国内需求,即使出口,也并未掌握国际煤炭市场定价权,隐忧犹存。”昝宝石这样说。
昝宝石表示,煤炭与铁矿石一样,国际定价权一是看贸易量,一是看资源量。由于煤炭多处于终端消费,在定价权上,区域性比较强。
就拿亚洲来说,中国也没有太大优势,相反澳大利亚的出口在亚洲煤炭市场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没有足够的国际定价权掌控能力之时,中国煤炭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并非100%安全。就像铁矿石和石油一样,进口越多,国际卖家和国际炒家就会把价格提得越高。
昝宝石进一步表示,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建设、争取相应领域的话语权,已经成为我们再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企业来说,谁掌握了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谁就掌握了该领域产业链的利润分配。
为此,昝宝石这样思考:一是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要继续加大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开展资源整合;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培养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商品市场顶级分析师,让他们在大宗商品市场领域中发挥影响力,发出中国的声音;三是建立国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和交易中心,并融入到世界平台,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参与;四是加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力度,完善配套服务机制,建立与商品交易相匹配的完善现货交割功能、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功能。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