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主体成长的土壤更肥沃
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依旧占据大量篇幅,这也是我省代表关注的焦点、讨论的热点。
当前,体制机制改革,辽宁的关键环节和当务之急是什么?大家在发言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事关振兴发展的重大问题。”
“‘投资不过山海关’ 的说法虽然言过其实,但确实指出了我们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代表们一致认为,应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辽宁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并纷纷提出意见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以严实作风敢动真格、敢于亮剑,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王明玉代表说,近年来,锦州市针对企业和群众的“最反感”“最无奈”“最期盼”,综合施策、环环相扣,全面整治、狠抓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战果。
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反思中,王明玉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党委政府不能自拉自唱,一定要问计于企、问计于民,并围绕问题真问责、真处理、真曝光。“这几年,我们通过座谈会、发放问卷、网络调查等方式,面对面征求意见,发现企业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公职人员人浮于事、推诿扯皮,吃拿卡要、雁过拔毛,不讲诚信、执法不公等问题,以及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繁杂等问题。为此,锦州成立了全国首家机关作风监督局,2014年以来,共通报损害营商环境典型问题114期,涉及133家单位、269人,处理181人。”王明玉表示,这么做,不仅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防止了优化营商环境“上热下冷”问题的发生,也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本质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作为一名律师,王屴代表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应放在首位。“法治不彰,就难以管住‘有形之手’,难以使产权得到有效保障,难以稳定市场主体的心理预期,就难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经济发展便无从谈起。”
王屴认为,一个地区法治文化的形成,需要法治政府来引领。“作为政府的法律顾问,我深感近些年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有了极大提升,现在,我所服务的某地在作每项决策之前,都邀请我们全程参与,帮助把关、修改。但与此同时,通过个别人、个别事看,政府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进行治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的因为不了解相关法规就拍胸脯承诺,结果无法兑现;有的法治观念还很淡薄,执法行为失范、执法牟利、超越职权、滥用职权;有的基层工作人员不善于学习,对新规定、新政策不了解,给办事者徒增大量的时间成本、制度成本,等等。”王屴建议,应对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提出明确要求,使之更具体、易实施、可考核,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由一般性要求变成制度性安排。
身为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王孝久代表自称是“水里的鱼”,最知营商环境冷暖。“去年以来,省里优化营商环境力度空前、好戏连台,制订《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出‘八个凡是’,今年又确定为营商环境建设年。”王孝久说,这些都令企业家们信心倍增,但他最担心的是落实,“希望能一项项地做好跟踪、督查,使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地生根,否则,哪怕是‘最后一米’不畅通,对我们来说,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一片沃土,这是市场主体能否铺天盖地、茁壮成长的根本。”王孝久说,这是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所在,也是企业发展的信心所在。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