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有深度的论文盘点
为解决深井复合顶板回采巷道难以支护的问题,常聚才教授以谢一矿4671B4工作面-600 m水平回风巷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深井大断面复合顶板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点,认为受高地应力和回采动压影响,各层顶板极易发生离层,且高帮变形影响顶板的稳定,结合设计的全长树脂锚固预应力锚杆,研究其在困难条件下巷道支护技术。
作者简介:常聚才(1979—),男,山东临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E-mail:cjcminecoal@163.com
10
针对浅埋强冲击危险区静载荷高度集中、无顶板活动就面临冲击危险的特征,潘俊峰副研究员等以古山煤矿强冲击危险区冲击地压灾害防治为工程背景,在冲击地压发生原理、类型确定基础上,提出在工作面推进前后都必须以集中静载荷演化规律评价与监测为主,并对高度集中静载荷采用分步评价,分步驱散,联合检验的方法。
作者简介:潘俊锋(1979—),男,陕西旬邑人,副研究员,博士。E-mail:panjunfeng@yeah.net
11
为促进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水平的提高和监测预警新技术的推广,刘金海副教授集中介绍了6种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新进展,期望通过交流共同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煤矿冲击地压灾害有效防治的目的。
作者简介:刘金海(1982—),男,河南扶沟人,副教授,博士。E-mail:jh_liu1982@163.com
12
为解决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时的冲击地压问题,蓝航研究员等采用微震监测设备对井下矿震信号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具有高采样频率(毫秒级)的矿压监测设备,监测冲击地压发生瞬间矿压参数的变化,通过对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的发生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冲击震源与响应的关系。
作者简介:蓝航(1978—),男,湖北利川人,研究员,博士。E-mail:hlan527@163.com
13
为了确定煤矿冲击地压的地质动力环境,韩军教授利用GIS对中国Ⅰ、Ⅱ级活动地块和活动断裂与冲击地压矿井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冲击地压孕育的地质动力条件和冲击地压显现的能量来源,并以抚顺矿区为例分析了冲击地压的地质动力环境。
作者简介:韩军(1980—),男,内蒙古临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E-mail:hanj_lntu@163.com
14
为了确保超长大采高工作面顺利过大落差正断层,杨科教授等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大落差正断层及不同采高、不同工作面长度条件下综采工作面围岩力学特征。
作者简介:杨科(1979—),男,四川叙永人,教授,博士。E-mail:keyang@aust.edu.cn
15
为了解决综放开采后部刮板输送机采用端卸,导致工作面机头和机尾部放煤效果差的问题,李明忠副研究员根据东滩煤矿1306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介绍综放工作面交叉侧卸总体配套技术,提出综放工作面后部输送机采用交叉侧卸方式,实现前后部机头、机尾中心距与中间段中心距一致。
作者简介:李明忠(1978—),男,山东郓城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E-mail:limingzhong@tdkcsj.com
16
为研究煤体注氮增透对液氮溶浸下饱水煤裂隙的扩展规律,张春会教授等从王营子矿取立方体原煤煤样,真空饱和后开展了液氮溶浸试验,测试了液氮溶浸前后煤样裂隙扩展情况,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推导了液氮作用下饱水裂隙内冰的冻胀压力表达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裂隙扩展判据。
作者简介:张春会(1976—),男,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E-mail:zhangchunhui789@126.com
17
为了揭示含瓦斯煤在负压环境下的扩散特性,陈向军副教授等在实验室以大功率水环式真空泵为主体搭建了负压解吸试验系统,完成了含瓦斯煤在不同负压环境下的扩散解吸试验,并从初始解吸速度、扩散率、扩散系数D等多角度分析负压对瓦斯扩散解吸的影响。
作者简介:陈向军(1980—),男,河南扶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现任河南理工大学瓦斯防治技术及装备研究所常务副所长。E-mail:chenxj@hpu.edu.cn
18
为研究岩浆盖层下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和动力灾害的特征,王亮教授等立足于煤层覆岩中的岩浆盖层环境条件,通过分析盖层厚度和热演化距离来探讨岩浆对煤层变质、孔隙结构、吸附解吸和瓦斯赋存规律的影响,并结合实际突出案例揭示岩浆盖层下煤层瓦斯动力灾害发生的特点。
作者简介:王亮(1982—),男,江苏连云港人,教授,博士。E-mail:liangw1982@126.com
19
为了提高判断含瓦斯煤层突出的准确性,袁瑞甫副教授通过分析煤层开挖现场的应力和瓦斯条件,提出了煤层“真实突出危险性”的定义,认为含瓦斯煤层如不存在瓦斯卸压带,在应力、煤层原始瓦斯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代表了真实的突出危险性。
作者简介:袁瑞甫(1977—),男,河北定州人,副教授,博士。E-mail:yrf@hpu.edu.cn
20
为了研究煤体的微观孔隙特征和吸附瓦斯煤体受载细观变形规律,聂百胜教授等采用低压液氮吸附、SEM研究了煤体孔隙的类型和孔径分布,研制了吸附瓦斯煤体加载CT扫描装置,利用工业CT扫描观测了吸附瓦斯煤体在加载过程中的细观变形过程。
作者简介:聂百胜(1973—),男,山西平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bshnie@163.com
21
为揭示低阶煤孔隙结构对瓦斯吸附性能的影响,林海飞副教授等选取新疆准南煤田9个典型矿井低阶煤样,进行低温氮吸附及瓦斯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低阶煤的吸附孔特征参数及其与瓦斯吸附参数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林海飞(1979—),男,山西天镇人,副教授,博士。E-mail:lhaifei@163.com
22
为了验证低浓度煤层气浓缩制取液化天然气(LNG)技术的可行性,陈金华副研究员所在的团队研发了低浓度煤层气深冷液化制取LNG中试装置,围绕该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和能耗问题,开展了液化工艺参数试验研究,为液化装置的放大设计及安全运行操作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陈金华(1979—),男,湖北荆门人,副研究员,博士。E-mail:cqchenjinhua@163.com
23
为给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参考,许浩副教授等对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和基于煤层气产出的煤岩学控制机理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由于煤储层煤岩组成及本构关系差异显著,当前煤岩学主控的煤储层储渗空间特征及其与产能耦合关系研究远不能满足煤层气开发需求。
作者简介:许浩(1979—),男,河北黄骅人,副教授,博士。E-mail:xuhao600@163.com
24
为了对矿井通风技术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矿井通风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目前的通风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进行了综合梳理,并提出了今后矿井通风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张庆华(1979—),男,山西运城人,副研究员,硕士。E-mail:zqhcqmky@163.com
25
为在突水发生后快速判断突水通道类型,刘再斌副研究员等提出通过突水量演化特征识别煤层底板突水通道的方法。
作者简介:刘再斌(1982—),男,江苏徐州人,副研究员,博士。E-mail:liuzaibin@cctegxian.com
26
为了准确探测大型采煤工作面内出现的多种地质异常体,采用透射槽波能量衰减系数CT成像技术在多个矿井工作面内分别对断层、陷落柱、薄煤带3种典型地质异常体进行探测,通过实际应用验证能量法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季(1977—),男,陕西西安人,副研究员。E-mail:wangji@cctegxian.com
27
为了降低焦煤采掘时的粉尘浓度,赵文彬等利用单轴抗压试验,对受不同地质构造影响的焦煤产尘特性进行分析,利用重锤下落试验,分析不同能量破碎条件对焦煤产尘特性的影响。
作者简介:赵文彬(1976—),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E-mail:zhwb1976@163.com
28
为了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石焕研究员等概述了我国选煤工业发展现状与选煤厂大型化、设备国产化趋势,总结了近年来选煤工艺与装备取得的技术进步,分析了选煤装备可靠性、自动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作者简介:石焕(1974—),女,河北安国人,研究员,硕士。E-mail:tshfuxuan@126.com
29
为探索微细粒黏土矿物在煤泥浮选过程中的罩盖行为,进一步回收利用稀缺的炼焦煤资源,以钱家营选煤厂灰分为49.3%的浮选中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螺旋抛尾和磨后浮选试验。
作者简介:桂夏辉 (1985—),男,安徽池州人,副研究员 ,博士。E-mail:guixiahui1985@163.com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