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会计失真的原因
摘 要: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大量存在,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本文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企业产权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审计监督不力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
关键词:会计;失真;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泛滥,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而出现“贫血”,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因而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制度本身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会计制度,从广义上说,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同时按照诺斯的制度定义,会计制度还应该包括约定俗成的惯例、道德准则等等。作为一种制度,会计制度当然也不能例外的是一个多重的、多次的社会博弈的结果。 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从而是得不偿失的,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有不完善之处。
2、企业产权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的产权主体一般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它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行为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各行为主体利己的动机是普遍的。在信息不对称、监督与约束软化时,就有可能将这种利己动机转化为现实行为,会造成代理人之间的“合谋造假”。地方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合谋,其目的是在总利润的分割中尽量增加企业和地方的份额;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之间则合谋尽量减少积累基金,扩大职工的消费。由于国有产权代表虽然拥有国有资产的控制权,但并没有索取控制权下使用收益的合法权益,这种控制权与利益索取权的分离,导致了国有产权代表对其控制权的漠视甚至滥用,从而强化了企业和个人在利益冲突中的优势,其结果是国有资产和利润被不断侵蚀。进一步讲,国有产权代表在利益目标上与真正的所有者并不完全一致,他们更关注政绩、声誉及影响,对会计信息的关注也主要基于其个人的利益目标,于是便有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奇怪现象,这时会计信息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政治内容。又由于变造、虚构会计信息的预期收益远大于成本或风险,因而会计信息被扭曲、虚构也就不足为奇了。
3、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滋生土堆和生存空间。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设计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规范经理人员行为和缓解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采取的激励方法,包括意识形态激励、行政手段激励以及保障机制激励等。与这些激励机制相比,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手段则显得不够,这造成了会计活动的低效率和不规范。在外部的监督和约束乏力,内部制度因经理人员权力影响而失效时,对经理人员的约束就建立在脆弱的道德机制及一系列的指标考核基础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理人员的道德行为等不可避免,对于其自身而言,最简单有效的规避约束办法就是“会计造假”。由于会计人员的个人得失与经理人员的偏好密切相关,这就为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作为“内部人”进行“共谋”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
4、审计监督不力。目前,我国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由于编制、人员限制以及职能的转变,监督重点由原来审计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向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因而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有所弱化,如有些审计监督机关不认真执行国家的财政法规,对个别被审计监督单位进行处罚时,抱着“批评从严,处罚从宽”的态度,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致使有些被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屡禁不止,屡查屡犯;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缺乏独立性,难以形成对会计监督的成效。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着专职人员少的现象,不少企业都是象征性地安排一两个人,用于对外应付,企业内部审计几近形同虚设;其二,兼职人员身份不恰当,不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会计机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当会计,又当审计,自己审计自己;其三,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少,改行的人多;其四,效率低。一个企业一年审计三两个小项目,聊以塞责者太多。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有了长足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审计的主力军,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审计机构的“生命线”――独立性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社会审计机构的业务进行不正当干预,有的甚至强制、压制注册会计师。一些独立性、原则性差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见利忘义,发现企业存在违反国家财务会计规定的行为,不仅不予纠正或披露,反而为其出谋划策,“瞒天过海”,不负责任地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如“红光事件”、“银广夏事件”等大都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违规。此外,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实质性缺陷,经营管理者是被审计人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实际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从而导致事务所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难于保持其公正性。由于审计监督的不足,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猖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5、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其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许多地方和部门任用会计人员存在偏见,认为会计是一门非技术职业,别的事情做不来的人干会计还可以。这样一来,造成会计部门人员素质低、技能层次不高。也正因此,导致一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行为失范,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混乱等。还有一些单位会计只管拿钱报帐、记帐编表,对企业的生产、销售、投融资等活动袖手旁观、听之任之,有的甚至支歪招、出鬼点,帮助造假,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完全丧失,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此外表现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会计核算上不是按会计法规的规定核算,而是主动迎合单位领导的作假行为,为自己谋取一定利益。或在单位领导的授意下,受理假凭证、做假帐、编假报表,弄虚作假。这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唐国平 郑海英.会计信息失真的广角透视与思考 [J].会计研究,2001 (7).
[2]李冬生 阳秋林.刍探不确定性对会计的影响 [J].财会月刊,2003(11)
[3]叶青.论企业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J].福建金融,2001(1)
[4]瞿友喜.论“真实会计信息”与审计机制的建立 [J].财会月刊,2001(11)
[5]章七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 [J].上海会计,2002(2)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