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须先行能源规划权威解读
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我国汽车工业在国际上弯道超车的主打产业。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其重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也受益匪浅。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充电桩建设数量约15万根,而根据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我国将在2017年内计划建成充电桩90万个。
伴随着充电桩建设数量快速增长,其暴露的问题也愈加明显,尤其是车多桩少的不对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目前,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动力源自地方政策的支持,以北京为例,新能源汽车牌照摇号相较传统燃油汽车,中签率极高,这直接引爆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热情。
尽管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短是消费者购买时的一大考量,因为相较一般燃油汽车500公里的续航,新能源汽车多在200公里,能够达到300—400公里的少之又少,且价格不菲。但这只是表面原因,充电难才更让人担忧,一是充电桩数量相较新能源电车保有量还是太少;二是充电时间相对过长。
实践中,充电桩行业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很多车主找不到桩充电,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充电桩处于闲置、废弃状态。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种:早期的充电桩电枪插口国标与部分电动车的充电接口不一致,因此早先建设的一批充电桩就需要换代升级以适应新的标准。
国家为推动充电桩产业发展,在制定规划的同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比如相应的充电桩补贴。北京、广州提供的补贴不高于充电桩总投资的30%,长三角一带(南京、无锡等)对直流桩提供600—1200元/kW,交流400—800元/kW的补贴等。不可否认,补贴带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不过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充电桩运营商“跑偏”。本来充电桩建设,应根据车辆反馈数据如消费者的驾驶习惯、行车轨迹,有针对性地布局充电设施,确保使用率。然而很多充电桩的建造是为了充数和拿补贴,不少充电桩建在人流密度不大的非商业区和郊区,且充电桩安装位置偏僻,难被发现,直接拉低了使用率。
进入2017年,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影响,新能源汽车售价较此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导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
补贴退坡下,新能源车企除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外,另一途径是联合充电桩企业,多建造充电桩,通过在充电桩上布点以拉动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车企参与建桩的比例仅为10%。
在不少车企看来,目前市面上的充电桩企业数量众多,且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充电基础设施运营都是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在商业模式不明朗的情况下,车企并不愿投资充电设施这一延伸领域。
车企总体参与较少、程度不深,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充电基础设施普及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新能源车企与充电基础设施企业缺少协同意识,将会产生连锁反应,最终会拖产业与市场发展的后腿。
而关于充电桩互联互通的问题,现在国家层面牵头,建设共享数据,实施统一APP平台管理,不过这并非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因。毕竟因多下几个充电APP就放弃购买一辆车的人,应该还是不多的。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