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新能源 > 储能 >

    锂电池企业的系统性挑战:毛利率和市场份额遭遇双重挤压

    2022-11-09 10:16 [储能]  来源于:Mr蒋静的资本圈    作者:Mr蒋静的资本圈
    导读:近日,广汽集团成立锂电池公司因湃电池,总投资109亿元,首款电芯磷酸铁锂,2025年建成26.8GWh,若按60KWh/辆,可以配套45万辆车。 这个事件,让汽车巨头与上游锂电供应商之间的微妙关系再次引发关注,汽车巨头的介入直接抢占了锂电池企业最优质的市场份额。
    近日,广汽集团成立锂电池公司因湃电池,总投资109亿元,首款电芯磷酸铁锂,2025年建成26.8GWh,若按60KWh/辆,可以配套45万辆车。
    这个事件,让汽车巨头与上游锂电供应商之间的微妙关系再次引发关注,汽车巨头的介入直接抢占了锂电池企业最优质的市场份额。
    这是否代表了某种风向或趋势?
    目前,作为锂电产业核心的锂电池企业,正在遭遇来自毛利率和市场份额的双重挤压,在碳酸锂价格大涨的同时,下游客户又进场蚕食份额,成为锂电池企业们面临的一项系统性挑战,也颇受资本市场关注。
    01 一体化冲动
    在今年7月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调侃称,汽车企业的钱都被锂电企业赚走了。
    这或许是广汽下定决心介入锂电池环节的心声,毕竟主机厂的毛利率太低了,如果坐拥市场、品牌和渠道还不如上游已经趋于成熟的锂电池制造,那为啥不自己去干呢?这对于不差钱的广汽集团,太容易决策了,这还不考虑供应链保障等其他因素。
    广汽并非孤例。
    实际上,特斯拉、比亚迪这两大电动汽车巨头都是深度布局锂电池环节,其中比亚迪基本上100%自给,成为电动汽车-锂电池一体化的标准范本。
    此外,蔚来汽车也成立了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开始自研自造锂电池。而此前大众中国收购国轩高科,也可以视为一体化布局。
    可以预料,还会有更多电动汽车巨头直接介入锂电池环节,而不再像过往那样通过与锂电池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或者仅仅做PACK这样的初级方式。
    不仅动力电池领域,储能电池领域也有一体化倾向。
    派能作为面向终端市场的储能品牌商及系统集成商,锂电池自给,相对于其他储能企业,也属于上游锂电一体化。
    此外,近年战略布局储能业务的德赛电池,也开始介入上游锂电池,规划产能20GWh,一期4GWh,主打储能电芯。
    实际上,随着大型储能系统集成企业订单量的突破,那些坐拥10GWh级潜在订单的储能巨头,已有足够动力和冲动介入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储能电池。
    不管怎么样,无论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下游电动汽车企业或储能企业正在陆续尝试“向上一体化”,争夺锂电池环节的一杯羹。
    这对于独立的锂电池企业而言,意味着正在不断丧失优质客户及最为优质的市场份额。
    02 影响几何?
    这种“一体化”对锂电上下游有何冲击?
    这个话题要辩证地看,不同类别的锂电产品或者不同规模用户的情况不同,关键还是看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越高,对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次数等要求越高,锂电企业掌握的话语权越强,下游汽车企业或储能企业“向上一体化”的难度就越大。
    三元方壳电池就一直表现出这个特质,这也是头部锂电企业一直以来的最优地盘。
    这方面的锂电产品,主要体现在中高端电动乘用车及特定储能等领域,这些领域也是独立锂电池企业长期的技术红利所在,拥有一定的超额利润。
    而且,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领域,外购电池还可以分散风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相反,越是“标准化”的成熟产品,技术要求不明显,下游汽车企业或储能企业很容易介入。
    这方面的锂电产品,主要体现在中低档电动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大型储能、两轮车、换电等领域,这些领域对成本比较敏感,中长期一片红海。
    目前,磷酸铁锂相对成熟和安全,所以下游企业更容易介入,广汽首款电芯就是磷酸铁锂,储能企业涉足的电池也全是磷酸铁锂。
    当然,并不是磷酸铁锂这样的成熟产品,下游企业都值得介入,这当中有个“规模效应”,只有下游企业的需求突破了规模效应,才有自建电池的经济性。
    反之,如果下游电动汽车企业或储能企业的需求较小,规模效应不足,那也没有自建电池的经济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个“产能平衡点”会越来越高,真正能够“向上一体化”的企业其实很少。
    不是谁都有资格“向上一体化”。
    按照这个逻辑,大量“长尾”的下游锂电用户并不及规模化门槛,比如中小型电动汽车企业、中小型储能企业、商用车、工程机械、两轮车以及PACK集成企业等,都只能依靠第三方锂电企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铅酸电池时代的专业化分工很明显,尽管铅酸电池比较成熟、安全,只对价格和服务敏感,但下游市场需求比较分散,而上游寡头竞争通过规模化来降低成本,下游没有自建电池的必要,最终形成了分工为主的产业格局。
    这给未来的锂电产业格局带来诸多启示。
    从这些角度来讲,锂电池企业真正面临的下游挑战主要是规模化需求的成熟技术,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或者规模化不足的领域仍然还是外购为主。
    03 顾虑与破局
    关于下游客户尤其是汽车及储能巨头“向上一体化”,既是锂电池企业面临的一项系统性挑战,也是资本市场对锂电池行业的一个系统性顾虑。
    从上述分析来看,系统性挑战并非系统性风险。
    “一体化”青睐的成熟锂电池技术,正在趋于行业最低毛利率,这样的毛利率空间只对独立锂电池企业才有价值。
    短期或许有部分下游企业因为利润因素“向上一体化”,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优化,真正有能力“向上一体化”的下游客户并不多,一方面是技术壁垒,一方面是规模化壁垒。没有技术,没有规模,没有利润改善空间,没有供应链融资便利,没有风险分散机制,那还不如对外采购。
    下游锂电用户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确认自己是否适合“一体化”战略,这需要一个试错的过程。
    毕竟2020年至今锂电行业还没有经历任何一次“调整”,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个时刻迟早会到来。
    对于独立的锂电企业而言,永远都要在专业上发挥优势:一是技术迭代提高竞争维度,升级转换赛道,摆脱同质化竞争;二是同质化技术背景下,发挥第三方专业优势,从供应链到制造环节的极致成本控制,不断提高规模化生产的准入门槛。
    这既是破局之道,也是行业正道。
    目前,不同锂电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及毛利率差异,也主要体现在技术及成本两个方面,也就是要在这两方面跑得更快。
    我们要理性看待锂电下游的“向上一体化”,主要挑战还是规模化需求的成熟技术,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品类或者规模化不足的用户仍然外购为主。
    目前锂电池企业毛利率差异较大,这也充分说明了不同企业在技术水平及成本控制方面的显著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跨界进入的下游企业而言,是否能够做得更好,充满挑战和变数。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