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绿色银行”变废为宝
走进湖南省常德市津市金鱼岭街道大旗村,路两旁每家每户存放垃圾的三桶一筐整齐摆放,见不到昔日垃圾乱扔或就地焚烧的场面。“荒货可以兑日用品,乱丢垃圾,也就是乱丢钱呢!”村里80多岁的黄兆方一边笑着说,一边亮出一个绿色本本,“荒货变的钱,都在这里呢”。黄兆方手里拿的绿本本叫“绿色存折”,大旗村村容村貌大变样的秘密,也在这绿色存折里。
黄兆方和村民告诉记者,在村里开办“绿色银行”进行规范的垃圾分类处理之前,村民们的垃圾处理方式多以焚烧和填埋为主。那时,村道上、河塘里、院落中,都能见到被村民随手扔掉的果皮、瓶罐等。2015年9月,绿色银行正式进入大旗村,一场改变村民垃圾处理观念的清风吹进千家万户。
绿色银行,究竟是家什么银行?村民将记者带到了村部一家小房子前。只见房间里有货柜,货柜上码放着牙刷、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不就是一家小卖部吗?村党支部书记张传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笑着说:“垃圾分一分,废品变黄金。这就是既环保又生财的银行呢。”他细心地介绍,慢慢解开了记者的疑惑。原来,一间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室就是“银行”的“金库”,“金库”里,按废旧纸品、衣鞋、金属、玻璃、塑料和有害垃圾分类,保洁员把从村民家中收来或村民自己送来的垃圾称重后放入其中。村民们手持的存折,便记录着他们交来的垃圾物品及其折算金额。村部以废易物兑换专柜就是银行的“柜台”。货架上生活用品物美价廉,还会根据农时和季节进行调整。用“存折”就可以在此“取出”等价的物品,还可以“贷款”易物,只要按时存上废品就行。
大旗村兑换员李丙珍说,每月他们下户到村民家里收,再用车运到垃圾站,村民再拿绿色银行存折到店里兑换生活用品或是零钱。
黄兆方有两本存折。从2015年10月12日存52个编织袋开始,他家里共存40次,兑换了草帽、洗洁精等生活用品,还换到了10元零钱。他手里的“绿色存折”,也从最初的记账便条,变成了绿色封皮的存折。黄兆方高兴地算起了绿色银行账:一公斤废纸可以存0.4元,一公斤一次性杯子可以存0.8元,一公斤农药塑料瓶可以存0.8元,矿泉水饮料瓶一个可以存0.3元,啤酒瓶一个可以存0.1元……
绿色银行里的钱从哪里来?记者了解到,津市主要采取“财政投、乡村补、农户凑”的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农村回收垃圾处理。村里还成立了农村环境保护协会,采取会员制度吸纳村民入会,实行垃圾有偿处理,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还捐钱支持村里公益事业。
村民们舍不得扔掉的垃圾,到了“银行金库”后,又将如何处理呢?村民们将记者带到一户农家后院,只见一小土坑里堆放着餐厨垃圾。这些垃圾通过浅埋沤肥变成了有机肥料。在乡有机垃圾处理站,还有机器利用菌类分解技术,让整个乡里的餐厨垃圾变成有机肥料。对于不可回收、难以分解的垃圾,垃圾转运站将其压缩处理后,交由乡镇统一无害化处理。
津市在推行绿色银行的同时,每个季度还进行一次卫生检查评比,督促村民重视垃圾分类和处理,提高环保意识。对于卫生先进户,村里还会给他一定物质奖励,比如垃圾桶、空调被等。对于落后户,村里还将用广播提醒、教育,督促整改。村民张传炎指着村里村民环境卫生考核结果公示栏说:“卫生好不好全村看得到,做好还有奖,不愁‘绿色银行’没有‘存款’。”
“绿色银行”的组建,为“绿色存折”制度的长期可推广创造了可能,实现了3个方面的转变:由“政府包揽”到“市场调节”的转变;由“临时突击”到“长效管理”的转变;由“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当地政府给记者算了一笔清洁账,以财政投入为主建起“绿色银行”,由各村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增强了村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每年可为津市财政节约环境卫生整治资金300余万元。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