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奔赴“热土”
11月12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铺满泛黄落叶的街巷内,一面面五星红旗正迎风招展,91岁的李守民在子女的搀扶下,隔着小区的栅栏,看着他怎么也看不腻的这车水马龙的街道。
车辆鸣笛、闹市喧嚣,李守民闭着眼享受着这份热闹,沟壑密布的脸庞浮出笑意。在他耳中,这仿佛是60多年前,自那片油井钻机“接踵”林立的戈壁上传来的回响——一声声重音,都落在如今的幸福生活上。
近来,在家中时,李守民总望着一张照片出神。照片上的自己拄着拐杖、昂首挺胸地站在五星红旗前。这张照片拍摄于10月1日——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也是李守民第91个生日。将照片小心翼翼放入相册,李守民的胳膊不住颤抖。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这对曾在战火硝烟中“穿梭”的胳膊积攒下的“战功”。
1946年,25岁的李守民抱着一腔热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26军24师70团工兵营(前身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的一名战士。当时正是解放战争面临战略防御、亟须“突围”的关键时期,李守民刚穿上军装,便赶赴前线战区,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在无数次生死考验中,李守民立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6次。
战火纷飞的时日逐渐成为往昔。1956年,服从组织安排的李守民复员回到家乡,应祖国号召,加入了西北边陲戈壁上匍匐的石油大军,从内地一路喝风吃沙来到新疆。“本来有3个人跟我一起报名,在路上实在坚持不住,放弃了。我是党员,我就该到国家最需要我的地方去!”李守民说,井队夜里摇曳的灯火、戈壁上“绽开”的焊花、鸣在耳侧的钻机轰鸣,都让他有归属感。
由于李守民会开车,当时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便安排他运送石油物资。从“嘎斯车”到“解放牌”,从独山子、克拉玛依到叶城、皮山,哪里有石油人寻油找气的足迹,哪里就有李守民驾着物资车、随风而来的引擎声。运送石油物资的工作,并不比在战壕间穿梭容易多少。那时,南疆没有汽油,必须得从克拉玛依拉运车拉运至昆仑山前,送往各个井队,经常要马不停蹄地行驶几个日夜。李守民颠簸过沙子坑,“飞越”过沼泽地,路上能吃上干馕都算是佳肴。
退休之后,李守民依旧“守候”着天山之下的“热土”。他的思维活跃、记性也一点儿不差。“过去顾不得学习,石油人不能当粗人。”这些年,他自己翻着字典,练习写字抄报,学会了用党建APP,每月自己线上交纳党费。“塔里木盆地发现千亿方级大气田!”“油田领导着力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耄耋之年正逢祖国壮丽之年,李守民心中揣着这些喜讯,每天都红光满面。
(编辑:韩语) |
-
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防汛工作会议精神,提高防汛应急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