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出发!
一名水手走向带缆平台,准备外输作业。不远处一条破冰船在平台周围破冰。
平台底部的带缆走道最容易堆积海冰,作业人员借助铁锤、撬棍等工具将大块海冰砸碎。
为避免极低气温影响现场仪表读数,平台员工手抄现场读数,并及时与中控数据作比对。
两名青年先锋队员在为过滤器更换滤网,确保流程正常运行。
平台进行1月以来的第8船次外输作业。
冬季冰期,平台加密巡检频度,时刻关注冰情。
持续三天的浓雾让外输计划推迟两天,外输油轮在平台附近海域随时待命。
夜幕下的锦州9-3油田灯火通明,从空中俯瞰,平台周围的海冰如雄鹰展翅一般壮观。
“这里和北极圈只差一头北极熊。”在水手许亮的朋友圈里,他这样形容第一次见到今年寒潮来袭时海冰的凶猛。
他所在的位置——锦州9-3油田,位于辽东湾北部海域,是中国海油地处最北、水深最浅、冬季冰情最严重的海上油气生产单元。
一周前,我们搭乘“滨海267”船,从葫芦岛北港出发,晨雾蒙蒙中一路向北,穿过冰封的海面,碎裂的薄冰向船两边铺开远去,船尾的一群海鸥追着翻卷的浪花一路觅食嬉戏。
受天气和疫情的影响,前往锦州9-3油田的抗冰路,我们辗转走了21个小时,但对锦州9-3油田人来说,已经走了整整21年。
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长达3个月的冰期,是锦州9-3油田几乎每年都要经受的严峻考验。
同样一路向北前进的,还有锦州9-3油田总监杨俊杰。出海13年,从离陆地最近的歧口17-2油田到海上最北的锦州9-3油田,海冰早已不是他最初想象中震撼大片的模样。
“海冰会直接危及平台结构的安全,也会对周边守护船和外输油轮产生影响。严重时,海冰会导致平台持续晃动,可能会让采油设备的管线松动,甚至产生设备故障或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杨俊杰说。
尽管每天的例会上都会汇报冬防和设备保温情况,但杨俊杰依然坚持每天至少两次现场巡检。在没有挡风墙的生产区走上一个小时,凛冽的寒风能将厚厚的棉衣穿透,穿着棉工靴的脚也会变得不听使唤,脸上瞬间冻出“高原红”。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锦州9-3油田上演,尤其在外输作业时,员工要在现场轮流值守4~5个小时。
今年1月初寒潮来袭时,许亮第一次见到爬上平台底部沉箱(锦州9-3油田独特的抗冰圆锥形沉箱体设计)、厚达18厘米的海冰,“当时在平台上已经能感觉到轻微持续的震动,像‘僵尸围城’一样。”许亮说。
对海冰错愕、震撼之余,他和老师傅们一起扛起铁锹、十字镐、榔头等除冰工具,连夜除冰保障生产。在他看来,“顽强刻苦,不怕困难”的抗冰精神是锦州9-3油田人的必修课。
这样的冰情在外输监督张伟看来还不算“严重”,在锦州9-3油田参与过17年“破冰行动”的他,最难忘的是2012年的冬天。“当时海冰单层厚40厘米,重叠冰厚达1米,在海冰的作用力下,平台底层甲板的护栏扭曲到变形。”张伟回忆道。
即使在张伟印象中海冰最严重的时候,锦州9-3油田的外输作业依然没断过档,投产21年来,累计外输原油3590船次,为国家贡献原油1400万吨。
夜幕下,被海冰环绕的锦州9-3油田不是清冷孤立的钢铁之城,四艘8000马力的破冰船像“战士”一样,守护近旁,以减少漂来的岸冰和堆叠的大块海冰对平台造成的撞击影响,并为外输作业提前开路。
除此之外,平台上还设置了24小时实时监测点,通过雷达监测、测冰技术及气象观测,科学预判冰情变化,以在第一时间辅助调动破冰资源。
据杨俊杰介绍,较往年来说,今年渤海辽东湾算是常冰年。虽然每年的冰情在变,但锦州9-3油田“战冰斗雪,昂首阔步”的精气神儿没变。天南海北的锦州9-3油田人会一直坚定地一路向北,出发!(撰文/张妍 李金龙 摄影/李彦昭 刘青)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