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引千里“油龙”入境来
喜迎十九大
“全长941.8公里的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今年国庆节前夕将如期贯通。”9月11日,承建黑龙江加格达奇标段的项目经理胡卫军,颇为自豪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待到正式投产,加之此前的管道一线,每年将从俄罗斯向我国输送3000万吨原油,相当于输送一个现在年产量的大庆油田,这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胡卫军来自被誉为“行业特种部队”的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自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漠河至大庆)大单签订后,他和他的团队便挺进“北纬50度”的大兴安岭安营扎寨,一路爬冰卧雪,鏖战极寒,创新技术,创新工艺,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林海雪原”。
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施工现场,胡卫军眺望着刚刚回填的“钢铁长龙”,向记者讲述了管道工人依靠技术革新“战天斗地”的日日夜夜。
胡卫军是参加过漠大一线、漠大二线工程建设的“老管道”。他们团队施工标段地处极寒地带,冬季气温极低且漫长。施工期12月份至来年2月份日平均气温零下30℃,最低零下41℃。在这种严酷环境中作业,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有人会认为埋设管道不过是个土方活儿,其实不然。“6年前我们承建漠大一线时就因为技术和经验不足吃了大亏,原本尚好的常规机械难以适应接近北极的冬季极寒。施工人员每天早晨6点多到达工地为设备加热,可常常快到中午才能启动。”胡卫军用不堪回首来形容,“那次不仅工程效率低,而且成本高。极寒逼得我们不得不采取夜间设备不熄火方式,消耗了大量燃油。”
吃一堑,长一智。漠大一线工程一结束,团队马上着手总结分析,从人员、设备、技术、工艺等方面足足专攻6年,对油路、电路、液压、机械、牵引等动力系统和设备全部做了技术改造,形成一套应对冰天雪地的解决方案。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胡卫军团队研发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在漠大二线施工中凸显成效,创造了冬季施工多项纪录。
给设备烧上“小锅炉”。为抗击极寒,他们创造性地给常规设备添加了发动机燃油加热器、空气干燥器,使设备平均预热时间快速缩短至30分钟,比漠大一线工程施工时节省了二三个小时。不仅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还告别了夜间设备不熄火方式,节省油料费用270多万元。
给管道穿上“保暖衣”。把管道“潜伏”在地下,必须符合环保标准,既要保证管道在运行中不被极寒气温冻伤,又不能“打扰”自然固有的永冻土。经反复试验,他们采取深挖管道槽、厚填细土、为管道加套保温管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极寒气候中的管道冻胀,漠大二线工程由此成为我国第一条采用热棒措施治理冻土融沉的长输管道,实现了国内在永冻土地带施工技术上的全新突破,为我国后续在永冻土中埋设中俄天然气管道积累了宝贵经验。
给焊接扣上“保温棚”。在极寒环境下进行管道焊接,不仅需要过硬技术,还附带苛刻条件,有时连火都很难打着。为此,他们在每一个焊接点位专门搭建了防风棚,并为防风棚穿上厚厚“棉外衣”防止温度流失。同时还采用中频加热器预热管口、电伴热带、电加热保温被对管道和焊口进行热补偿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低温下的焊接质量,整个标段7000道焊口,合格率达到95.1%。
焊接,是管道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一处焊接不合格,就等于满盘皆输,返修一个焊口的费用最少也要5万元。面对严峻挑战,胡卫军团队对焊接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成功将CRC-P260焊机改造成具有气保药芯上向自动焊功能的焊接设备。这项工艺拥有焊接质量高,耐高寒,对环境影响较低,对地形适应能力强等多种优点。由于要求高,此前没有被广泛应用。本次应用在漠大二线工程中是该项工艺首次大范围应用于中国管道工程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合格率也超越以往水平,高达97.4%。
凭借雄厚技术力量,丰富施工经验,先进机械设备和科学施工组织设计,胡卫军团队在整个标段第一个报捷。
“目前,我们正抓紧给输油管道进行最后试压,确保一次验收合格。”胡卫军和他的队友们信心满满,“能亲历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二线工程建设,是我们的莫大荣耀,我们一定要保质保量高标准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展现中国石油工人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重点能源工程增光添彩。”
胡卫军团队是艰苦奋战在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上的中国石油管道大军智引千里“油龙”入境来的一个缩影。
(科技日报黑龙江加格达奇9月11日电) 记者 李丽云 通 讯 员 王泽明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