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清洁能源公司:风起处 无限好
12月13日,伴随着YB17号风机叶轮旋转,呼啸而来的寒风被瞬间转化为绿色电能,传输至千家万户。至此,河南清洁能源公司漯河颍北及颍北二期200MW风电项目正式实现并网发电,成为大唐人奋力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又一个精彩写照。
安全底线要守住
“项目采用166米高的风机是公司目前最高的,也是第一次用混塔结构,对我们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该公司临颍项目部经理王世光说。
该项目为内陆平原低风速高切变风电场,由漯河颍北6万千瓦和颍北二期14万千瓦两个子项组成,共安装风机39台。项目首次采用166米混凝土塔筒,叶轮直径191米,扫略面积达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单台风机年度发电量可满足5000户家庭年度用电。投产后,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设备性能,都将达到区域前列。
“为了早日投产,目前项目12个工作面同时开工,300多人在现场作战,安全底线一定要守住!”安全专工秦舒康、刘博策始终坚持严字当头。项目部持续强化安全红线管理,先后开展入场培训1100余人次,下发考核单35份,开展“日施工作业风险防控,周事故隐患排查”联合检查26次,处理问题278项,开展月度安全文明施工评比10次,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确保安全形势可控在控。此外,该项目部还大力推动实施智慧化工地建设,在现场设置“安全文化长廊”、智慧门禁、智能安全帽等,以科技创新赋能项目安全稳定推进。
协调也是生产力
“这是咱公司今年最大的投产项目,不能因为协调不动干不成。”“对,绝不能拖项目后腿,协调也是生产力!”协调专责鲁雄璞、邓恩源谈及项目协调工作时,眼神坚定。
项目南北跨度17公里、东西跨度15公里,涉及80余个村镇,协调是大家公认的难点、堵点。鲁雄璞和邓恩源在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奔走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们话过家常,也冒着大雨,走过泥泞同老百姓普及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让大家弄懂清洁能源项目和自身的共存共享关系,逐渐赢得了大家的支持。
随后,他们继续发扬“永不言弃”的精神,8个月取得颍北及颍北二期、颍东土地证;高效落实环评、接入、文物、水利等13项重要审批意见,并加强现场踏勘,及时补签临时用地协议;20天内一次性将消防验收资料提交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并顺利取得消防验收备案证明,创造了“临颍速度”。
节约创效有特点
“两个项目共投资17亿,在建设过程中,咱们要时刻牢记节约创效,做好全过程优化,坚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项目副经理李寅平对同事交代了一遍又一遍。
颍北项目3条集电线路、二期7条集电线路,共计167公里,可环绕天安门广场60圈。“一米电缆好几百呢,能减少一米就省不少钱!”谈到省钱,电气专责王鹏程眼中闪闪发光。在集电线路施工过程中,他顶着烈日逐条踏勘路径并进行复测,最终在保证线路施工的前提下,提出了分支箱和集电线路路径优化方案,减少原设计长度3千多米,降低线路总成本100余万元。
“风机尽早发电就是最好的价值创造。”送出工程专班的李志强掷地有声地说。为了及时掌握一线情况,他深度同步跟踪、协调送出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有效应对29基螺旋锚新技术、雨季降水频繁等问题和挑战,提前5个月高质量完成送出线路工程建设,为升压站送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工程进度,全力以赴
回忆起工程建设全过程,负责土建的武昱坤和宋卓龙感慨颇多。“这儿的地下水埋深仅2到3米,靠近河堤机位的甚至才1米多,又是粉质黏土,密度较大,打桩工作是难上加难。”“头几天打桩进度慢,我俩急得在旁边团团转,眼看桩头都打坏好几个,一问进度施工方直摇头。”按照原定方案,预留给打桩工作7天,为了快速高效解决问题,两人喊上设计院到现场重新踏勘4次,调整施工方案,先用打孔机引孔,随后顺孔打桩。通过新方法,并重新排定施工顺序,将原本被延误至15个工作日的工作,又抢回了5天时间。
“颍北二期26号风机吊装是我干过的8个项目中,印象最深的。”负责吊装工作的王四新回忆道。因涉及村民用电,26号风机吊装工作从设备进场、卸车、组装、验收、起吊至结束要控制在24小时内,结合窗口期,下午四点要全部干完,较正常工期压缩了三分之一。可凌晨时分倾盆大雨突然而至,进场道路被雨水冲毁,路面放置的钢板也都被淤泥掩埋,让本就挑战重重的吊装工作更加困难。王四新赶忙联系参建人员连夜调配工人到现场为设备做好防水措施并挖沟排水,确保雨停后吊车可以按计划工作。
电从风中来,风起绿电生。“临颍风电项目的顺利投产,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打造‘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的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军企业的信心与决心。”王世光坚定地说。面对未来,奋楫前行的大唐人将牢记卓越梦想,为了在中原大地上绘就绿色画卷而不断努力。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