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储能”如何破局?
全球储能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储能应用领域波动较明显;
行业对标准的迫切需求,将随着在编标准的陆续发布,逐步得到缓解;
配套储能建设的盈亏拐点还没有到来;
只有解决安全性和技术经济性两个问题,我国储能产业才能真正迎来平稳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储能”已成为储能市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由于风电、光伏的波动性,储能将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虽然配置储能成为新能源并网及核准的前置条件,但业内认为相关政策落地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规则,不断明确储能市场定位。
应用潜力大
“目前全球储能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应用领域波动较明显,产业发展方向和力度取决于不同国家不同政策的引导。”储能领跑者联盟理事长杜笑天认为,电网调频是储能产业的早期应用,但“新能源+储能”将是整个市场未来最主要的趋势。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惠东认为,着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是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方式,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需要用高比例灵活资源布局。
“目前储能的刚性期盼并没有转化成刚性市场,储能作为一个跨学科、不断更新的技术,其设备生产需求和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惠东认为,储能将在电力系统电源、电网、用户侧承担不同的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侧的分布式光伏和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导致用电的不确定性增加,再加上极端天气下引发的尖峰负荷问题,将对用户的供电安全、电能质量和配电设施的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惠东表示,源网荷储的协同,将推动各层级储能系统在电网有机聚合,实现储能灵活性应用价值在电力系统跨场景、跨市场共享。规模化储能应用价值的共享,不仅能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充裕度,还能释放源网荷各环节灵活性调节的潜力,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标准需完善
“过去十年,储能产业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急需完善电化学储能产业相关标准,包括储能系统从设计、运输到安装、投运、验收和后期运维,以及储能系统的灾后处理、电池回收等。”TüV北德集团全球可再生能源高级副总裁、全球光伏运营中心总裁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须婷婷分析称。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龚春景指出,对于储能电站的设计而言,标准尤为重要。“实际设计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安全有关的标准规范比较少,需要更加科学规范的标准来明确。”
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主任张军军表示,目前储能系统的相关标准制定,特别是国家标准,制定与颁布的时间周期较长,随着在编标准的陆续发布,行业的迫切需求会逐步得到缓解。
如何明确储能定位,并使其具备独立的市场身份,也是目前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解决方案总经理张跃火表示:“在商业模式方面,储能也没有参与电力市场的合理身份,对大部分企业而言,配套储能建设的盈亏拐点还没有到来,这将导致储能发展受限。”
桎梏待突破
2020年以来,考虑到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系统调节能力的挑战,新疆、山东、安徽、内蒙古、江西、湖南、河南等20多个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站加装储能系统。
龚春景认为:“强制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设备,并明确配置容量和时长,看似简化了设计流程,但事实上,根据当地的太阳能、风电资源等进行重点论证,以匹配合适的功率和时长才是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在龚春景看来,未来配储实际怎么用,应该以利用效果来进行考核而非结果,“一刀切”的做法不太可取。
“对储能而言,安全性是基础,技术经济性是规模化应用的驱动力,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国储能产业才能真正迎来平稳发展。”张跃火称。
在惠东看来,储能在“十四五”期间还难以成为调节资源的主力,但“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规模化储能的助力作用将开始凸显。
(编辑:东北亚) |
-
9月26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国家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