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的“免疫力”弱在哪里?
当前,我国下游产业对煤炭的依赖仍然较强,且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及生活取暖等重要领域。特别是电力,2019年,煤炭发电量仍占总发电量的68%。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煤炭行业复工复产问题,一度引发全社会关注。业界认为,如果煤炭供应得不到保证,各类企业难以进行正常生产,也不利于疫情有效防控。
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煤炭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管理首席专家牛克洪。他指出,2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强力协调调度,积极组织广大煤炭企业复工复产。截至3月4日,全国在产煤矿产能34.31亿吨/年,产能复产率为83.4%,当日产量900万吨,三项数据均比2月1日增加了一倍以上,基本达到去年同期生产水平。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疫情,重新审视煤炭应急机制,发现其中需要完善和可供升级的空间,帮助行业实现更有效的应急管理。
据介绍,此次疫情导致部分地区煤炭供应趋紧的原因有二:一是生产能力不足。一方面煤矿年假回家员工返矿乘车困难,另一方面返回煤矿的员工,要求封闭观察7~14天方可上班;二是运输不畅。近年国内煤炭开采战略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而煤炭消费地主要在东部,此次疫情发生后, 东部地区的应急供应问题较为突出。
牛克洪认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补位,应是煤炭应急机制的重中之重。要在必要的时候以解决部分地区下游用户的燃眉之急,需要关注应急储备机制的两个方面:
第一是能够拿出多少,这就涉及到调节煤炭现货储备、产能储备和资源储备的关系。
按照储备产品类型,煤炭应急储备可以分为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资源储备是指对已经探明的、可以开采的煤炭资源封存起来暂时不予开采、以备后用;而产能储备是对已经投资建设完成, 可以投产的煤炭矿井暂缓开采, 以便在煤炭短缺时开采利用;。现货储备则顾名思义是储存一定的煤炭。
其中,现货储备具有即时调整煤炭市场供求的功能,产能储备具有短期调整煤炭市场的作用,而资源储备主要考虑的是煤炭长期可持续供应能力的保障。所以,如果当前疫情需要动用煤炭应急储备,最佳选择无疑是煤炭现货储备。
但是,现货储备存在煤炭自燃、煤炭风化、煤炭沉淀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不仅需要从技术上着手研究,减少现货储备的风险,还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源、供应和成本情况,调节三者的关系,加强煤炭现货储备。
第二是能够运出多少,因为只有确保产得出来、运得出去,才能最终实现供应到位。
近年来,国家、企业采取多元融资的形式,加大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推动煤炭铁路运输大通道建设,如瓦日铁路、蒙华铁路等。现在,我国已基本形成煤炭运输大通道网络,较好地解决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运输瓶颈问题。
在此次疫情中,公路运输一度成为煤炭供应趋紧的症结所在。针对这个问题,未来需要做好公路、铁路、水路和管道各种煤炭运输方式的科学布局及有效协调工作,同时,做好铁路大通道网络建设的完善配套工作,以及铁路全国干线和区域支线点(站)的衔接连通工作。此外,就是广泛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煤炭智能铁路、智慧物流“双智”建设,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
如果回顾近年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会发现被其影响的核心主要是“人”—— 5 · 12 汶川大地震不仅威胁到矿工的生命,而且使工人无法下井,矿井在短期内不能正常生产,最终四川全省因震灾导致1118处煤矿停产。在此次疫情中,由于存在“聚集性疫情”风险,下井开采等人员密集型工作或者叫停、或者大大精简用工数量。
可见,要从根本上应对突发危机,就需要要减少类似突发事件对人的影响。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无人化”产业的潜力开始凸显,无论是送餐、送药,还是测温、物流,机器应用能够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乎想象。和上述行业相比,煤炭行业属于基础能源类产业,尤其煤矿企业的生产作业场所是在地下,生产大宗能源产品。因此,煤矿企业的生产环节是无法完全“线上”作业的。
但在未来,“无人化”或将在煤炭领域实现。近十几年,煤炭行业已经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建设,煤矿生产技术装备和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过去一个年产500万吨的煤矿一般需要6000多名员工,而现在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煤矿一般都在1000名员工左右。今后,随着煤矿智能化、智慧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煤矿用人还会大幅减少,将会涌现大批无人采掘工作面甚至煤矿井下无人作业的现象。
下一步,煤炭也可以推广“无人化”开采,并将其纳入应急机制中,推动数字化矿山、智能化矿山和智慧化矿山建设,使用智能采割、井下智能运输、远程控制监控技术,建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煤炭企业的应用,实现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这不仅能让煤矿生产力大幅提高,也有望让突发事件对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减小。
(编辑:东北亚) |
-
9月26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国家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