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发展需关注十大问题
导读: 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推广速度迅猛,到2015年底,累计推广数量达54.4万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在蓬勃发展中,也引发了诸多疑问?
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推广速度迅猛,到2015年底,累计推广数量达54.4万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在蓬勃发展中,也引发了诸多疑问:电动汽车碳排放量问题如何看待?电力资源能否支持持续增长电动汽车发展?智能电动汽车如何解决安全问题?科技部863计划电动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长王秉刚详细解读了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10个热门话题,并做了重点解读。
NO.1
电动汽车碳排放问题
目前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质疑声音,认为电动汽车虽然是零排放,但发电的碳排放依旧影响到雾霾环境。王秉刚称,一般小型的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耗是10度,每公里碳排为50克左右;而像特斯拉这样的电动汽车则会达到40度,碳排达到每公里200克。对比燃油汽车,以百公里5升油耗为标准,碳排每公里达150克,这一碳排指标远高过普通的电动汽车;而更大的SUV,每公里碳排放甚至达到450克。
因此,对电动汽车碳排放问题要研究生命周期碳排放,电动汽车碳排放与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耗存在关系,电动汽车不等于一定低碳,电耗太高碳排放也会提高。电动汽车碳排放问题需要进行规范,逐渐形成一个评价标准。
NO.2
电力资源能否支持电动汽车发展
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增加电力资源负担,国内目前的电力发展现状能否支持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
王秉刚指出,电动汽车使用时间大部分在白天,夜间上路的时间并不多,因此电动汽车用电主要利用低谷电,少增加装机容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平衡电网,更可减少储能费用,未来还可以实现车网电力交易。电动汽车的发展不但不会使电网建设投资大量增加,恰恰还会改善电网运行效率,降低电网碳排放。
NO.3
是否要鼓励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
在是否鼓励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问题上,王秉刚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弥补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不足的技术方案,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与纯电动汽车并存,插电式动力系统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具有通用性。此外,插电式混合动力特别适于要求高动力性、高环境适应性的汽车。
NO.4
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不断升级,成为行业、社会及舆论关注的焦点。王秉刚统计了20多场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大部分为新能源大客车,而事故基本不发生在运行阶段,而是出现在充电过程中。进一步严格电池安全准入极为重要,需要防止粗制滥造的电池进入市场,对公交车这类高安全、高风险的产品更要提高安全标准。
NO.5
国内动力电池如何面对国际竞争
当前在车企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领域,成长出一批优质本土企业,发展利好的同时,国内电动汽车发展尤其是动力电池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王秉刚建议一方面所有电池企业努力将自身产品做好,做高安全、高质量的产品;一方面国内车企要多支持本土电池企业的产品,避免出现国内新能源汽车必须大量使用国外动力电池的局面。
NO.6
国内电动汽车是否具备进入市场条件
王秉刚认为电池技术的进步决定着电动汽车的命运。随着电池成本下降,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在成本上差别不大。考虑到传统汽车排放要求继续严格,车联网的发展等有利因素,电动汽车将具有经济优势;同时从大幅减少排放考虑,国家会不断出台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
NO.7
基础设施滞后如何缓解?
在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王秉刚透露,目前基础设施问题已经被各级政府提上日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将加快推进国内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过,应加快制订、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快充电接口统一标准实施,加快制订充换电站联网与付费标准化,更多关注充电安全等。
发展混合动力汽要提高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能效,提高轻量化水平、控制成本,考核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时要分别考核纯电行驶与混合动力状况,只有都达到要求才能享受优惠政策。
NO.8
如何评估现行的鼓励政策
对当前热议的补贴政策问题,王秉刚认为国内政府的鼓励政策力度大、涉及面广,包括科技项目、创新工程、购车补贴、取消限行限购等,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不过,目前的补贴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对部分车型过度补贴,不利于技术创新与降低成本,这也是少数人骗补的诱因,目前相关部门正在修改完善补贴政策。
NO.9
新能源汽车是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否进入快速发展期?王秉刚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目前还没有进入快速发展期。当前的形势是基本上放手让市场运作,政府基本可以放手。但只有到了基本由市场起作用时才是快速发展期,目前显然还不是。从2015年底的数据看,国内新能源汽车貌似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因去年第四季度估值中,存在严重的骗补现象,造成虚假销售。
NO.10
如何避免盲目投资
目前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盲目发展及投资,如电池企业数量过多、缺乏有研发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有意向申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的企业有20余家,主要有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研发企业、低速电动车企业、互联网企业,但其中不少申请企业对投资风险估计不足。王秉刚认为,这一企业数量太多,而且该数字还在增加中,需要控制以避免盲目投资。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