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能源时评 >

    煤炭问题调查:煤价为何如“野马脱缰”

    2021-12-13 08:44 [能源时评]  来源于: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导读: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这为我国煤炭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报调研组就当前煤炭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以期更好
      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这为我国煤炭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报调研组就当前煤炭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以期更好地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能源供需博弈,让煤炭重新成为舆论焦点。
     
      一年间,煤炭坑口价格由每吨五六百元直逼3000元大关。不仅煤价上了“过山车”,有的供电企业竟然“断顿”,少数地区出现拉闸限电,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尽管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的多项保供政策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其暴露出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在“双碳”目标下,如何让富煤的中国不重现“煤荒”?在尊重产业规律、遵循市场逻辑的前提下,如何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虽已恢复平静,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思考。
     
      煤价一度如“野马脱缰”
     
      过去的两个多月,在有关部门强有力的干预下,动力煤价从历史最高点持续回落,“高烧”的国内煤市也随之降温趋稳。
     
      截至11月底,全国电厂存煤已全面超过去年同期,达历史最高水平。这意味着,今冬明春发电供暖已无缺煤之虞。
     
      煤炭价格波动及造成的后果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全社会关注。9月份,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煤炭主产区,都可见到排长队运煤的重卡车队。当地群众说,上次出现这一幕差不多还是10年前。司机们争分夺秒拉煤的背后,是煤价几天一涨甚至一天几涨的现实。三季度以来,煤价特别是动力煤价进入持续上涨通道,坑口价格离2000元/吨仅一步之遥,而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飙涨至2600元/吨。
     
      煤价一度如脱缰野马。中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汤保国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从事煤炭销售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疯狂”的煤市,这暴露出行业对煤炭供需形势的估计不足。
     
      进入10月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采暖季,动力煤价呈现进一步非理性上涨态势,并屡破历史高位。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声,“将充分运用价格法规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的集体措施,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当晚,国家发展改革委连发三文,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引发市场震荡,动力煤、焦煤、焦炭期货价格应声大跌,此后数日煤炭期货品种价格更是连续回落。
     
      资本的恶意炒作,被认为是此轮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甚至完全脱离供需基本面的主要原因之一。管理方明确释放出依法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资本恶意炒作动力煤期货的信号。
     
      一场煤炭保价稳供战就此打响。长期位列全国产煤省份产量前三的晋陕蒙率先启动响应机制,相关中央企业更肩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职责使命。在一系列组合拳下,煤炭供需紧张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煤炭价格也逐步回落到相对合理水平。
     
      不过,专家指出,目前的状况并不代表煤电困境已彻底解除。一旦遇到极寒天气等特殊情况,煤炭供应或将重回偏紧状态,而煤价后续走势能否合理运行,仍将依赖于供求基本面能否稳定。
     
      煤炭为何如此“疯狂”
     
      偶然之中有必然。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发展一直在大起大落中螺旋前进,最直接原因就是供给与需求错配。
     
      1993年以前,我国煤炭行业以计划经济为主,煤炭由政府定价,价格长期低于价值,煤炭企业靠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生产。此后,国家开放除电煤外的其他煤种指导价,煤炭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煤炭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大幅回落,这轮红利戛然而止。
     
      2002年,国家放开电煤指导价格,煤炭行业彻底市场化。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煤炭需求水涨船高,产量、价格飞速增长。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从2002年每吨275元,上涨到2011年每吨853元。
     
      华能集团能源院市场与电改研究部主任、博士后潘炜告诉记者,煤价第一次冲破1000元大关是2008年,当时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全球经济过热阶段,各国货币超发,加上雨雪冰冻天气等因素促成煤价大涨。而今年的煤炭供需矛盾,与当年有不少相似之处。
     
      到2012年,在经济大环境及供需关系等多方因素影响下,煤炭行业告别“黄金十年”,价格掉头向下。特别是全球煤炭市场需求开始持续萎缩。国际能源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削减化石能源消费成大趋势。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约束增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高耗能产品产量下降,加之能源革命将带来低碳能源供给快速增加等,这些因素都在制约煤炭消费需求。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约35.1亿吨,比2013年下降2.9%,煤炭消费增速本世纪以来首次由增转降,产能过剩让煤炭产业进入严冬。2015年末,本报发出“煤炭产业的出路在哪儿”之问,引起经济界的关注和讨论。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新建看来,今年煤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系供需失衡,但首要原因还是需求增长远超预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7.4%),带动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0.7%。受来水不足(水力发电量同比下降0.9%)影响,全国火力发电量同比大幅增长11.9%。
     
      “预计仅火电生产,就可以拉动煤炭消费增加约2.5亿吨,这是近10年来没有的。”肖新建说,从供应侧来看,煤炭供应未能同步跟上需求增长。前三季度,全国煤炭生产29.3亿吨,同比仅增长3.7%,远低于火电发电量两位数的同比增速。
     
      供需失衡的直接原因是煤炭供应没跟上,而产能释放并不轻松。肖新建认为,供应跟不上需求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生产自身规律造成的,“煤炭生产弹性有限,既涉及采掘、通风、供排水等多环节,还要面对水、火和瓦斯等灾害,生产刚性约束强,其生产过程必须提前计划好”。
     
      记者在中煤集团了解到,在中煤集团山西平朔矿区,煤炭保供期间发往港口的运煤列车从每天17列增加到22列,一列运煤车多达100余个车厢,遇上雨雪需要人工一铲子一铲子除雪才能装煤,否则煤炭运到港口后就因冰冻而无法卸车。仅这小小的生产运输环节,就限制了煤炭的供应效率。
     
      煤炭供应跟不上,还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十三五”以来,煤炭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关闭退出落后煤炭产能近10亿吨/年,增加先进产能约6.3亿吨/年,行业去产能力度较强,供给侧弹性不足;另外,对于“双碳”目标执行偏差,能耗双控操之过急,局部煤炭产能损失过快,叠加用能需求增长,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
     
      此外,在煤炭价格上行预期中,市场主体惜售、囤积等不理性行为,进一步加大了特定时段、特定地区的供需失衡,增强了煤炭价格的上行动力。而市场上存在的一些资本炒作因素,也人为放大了恐慌情绪,给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带来扰乱。
     
      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新增3万多家煤炭贸易主体,煤炭价格经各路资本推波助澜越抬越高。
     
      当前,煤炭价格已回落至低位。但此轮煤炭供需矛盾与历史上的历次波动不同,煤炭去产能、电力体制改革、“双碳”目标、安全环境监管等多重因素互相交织,充满了复杂性。
     
      肖新建表示,煤炭生产的刚性约束一直存在,不会因“去产能”就消失。事实上,正是因为“去产能”政策的成功实施,从制度上完善并有力保障了煤炭的有序生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小散乱煤矿、超产煤矿、未批先建煤矿等不合规产能大量存在,缺乏刚性约束,在煤炭资源浪费、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引发很多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科研处处长苏铭认为,煤炭“去产能”淘汰的是落后产能,我国煤炭供应能力是在不断增强的。
     
      多位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煤炭消费量会逐步下降,煤炭生产按照自身发展规律来安排供应,即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必须看到,煤电仍是目前最可靠的电力能源,而且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仍是最主要的调峰电源,在维护电力安全和托底保供方面起到“压舱石”作用。
     
      在汤保国看来,“燃煤之急”暴露出煤炭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
     
      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分布不平衡。煤炭生产向晋陕蒙等少数省份集中,而煤炭调入地区的需求仍处于高位,生产地与消费地不匹配,煤炭集疏运配套体系不完善,储备体系不健全,应急保障能力不足。
     
      煤炭效率水平不平衡。从煤矿结构看,先进高效大型现代化煤矿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安全保障能力弱的落后煤矿长期并存;从企业结构看,少数资金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与大量技术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经营困难的企业长期并存,制约行业整体效率。
     
      市场结构不平衡。煤炭产业集中度不高,过度竞争长期存在。煤炭企业效益过度依赖市场价格,竞争秩序比较混乱。
     
      问题的背后,是我国能源转型不可回避的两大矛盾:一是不断攀升的用能需求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二是高质量清洁能源需求与低质量化石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在“既有能源用、又没有污染、价格还便宜”这个“能源不可能三角”制约下,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去煤不可太急 转型不能冒进
     
      空气污染,煤背锅;电力保供,煤担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煤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煤究竟是“黑金”还是“黑锅”?煤炭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战略专家牛克洪认为,此次煤炭紧缺的一个最重要的提醒就是,不可轻视煤炭的作用,至少在中短期,去煤不可太急,能源转型不可冒进。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2020年,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75万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3.3%;煤炭产量38.4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仅次于澳大利亚。作为煤炭大国,煤炭供应紧张令人措手不及。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