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担当方能无愧于心
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了6个“杰出楷模”评价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粹的杰出楷模”。那么,担当是什么?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又该如何负起责任,敢于担当?
责任是对担当的要求,担当是对责任的诠释。一个人,无论他在社会里扮演何种角色,都一定身负着责任——做子女,有孝顺父母的责任;做丈夫,有保卫家庭的责任;做职工,有履职尽责的责任……正是这些不同领域内的责任叠加交融,才拼出一个人的价值维度。
我们不会指责一个人因无能为力而无法履行责任,但却会对其不负责任、甩手掌柜的姿态予以鄙视。因为责任和担当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人的态度——能力不足可以追赶,但缺失态度却难以弥补。
事实上,责任与担当,并非空洞抽象的精神,而是具体实在的态度。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窥担当:面对日常工作,是敢于拼搏,勇于建树,积极谋求创新?还是畏首畏尾,墨守陈规,日复一日消极?面对现实问题,是迎难而上,直面矛盾?还是扬汤止沸,躲避风头?面对上级要求落实的任务,是建章立制,举一反三?还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对一个人是否有责任与担当的评判答案,就隐藏在这些选择题当中。
责任与担当,让你无愧于己任,无愧于己心。一个没有责任与担当的人,在社会上通常是缺乏存在感的——因为决定一个人能否立足的是能力,而决定其能走多远的,则是以责任为首的驱动力。如果我们把人比作一节电池,那么责任与担当就是内里的电能,而一节缺乏能量的电池,它几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站在员工的角度上说,在工作中负责任,敢担当,正是凸显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我们常常呼吁多吸收正能量,但正能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靠人去奋斗、拼搏出来的,什么样的人能够产生更多的正能量?答案毫无疑问,正是负责任,敢担当的人。
而从企业的角度上说,只有员工负责任,敢担当,才能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开拓更新更宽的发展渠道,形成更为扎实的凝聚力,自然,企业也就有了先行的机会和充沛的竞争力。
勇于负责担当,并不意味就是“出头鸟”。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然出了问题,自己难逃处理。他们信奉这样的一种“明哲保身”,但在看似游刃有余的机智中,展现的却是其无足轻重的个人价值。
事实上,责任与担当,从来不是为了枪打出头鸟的筛选,而是成事的必要条件。诚然,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曲折,难免犯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会被一棒子打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里。最重要的是,因敢于担当责任,最终遗憾失误的人,往往也正是危机关头下,最值得托付的人。不然,难道我们要指望那些平日里不冲在一线的人,在困难关头站出来吗?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的发生,恰恰是问题解决的最好时机,如同发病才好确诊一样。因此,在可以容许的范围内,我们应对于有责任、敢担当的人给予更多的机会去磨练,去试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发现问题,从而更好解决问题,这样方能督促人们更加敢于担责,更加勤于奋斗,更好贡献力量。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