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锅”还需细“分饭”
1979年7月,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蛇口工业区”开工建设之初,按照传统路子沿用“大锅饭”的奖励办法,每人每天8小时运泥20车到30车,工程进展缓慢。时任招商局负责人的袁庚,提出定额超产“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每天55车定额,每车奖2分钱,超额每车奖4分,结果工人们干劲大增,每人每个工作日运泥80至90车,甚至达131车,由此创造了改革开放初的“蛇口神话”。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绩效分配理念的目的,就是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让优质高效的员工多拿钱、得实惠,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锅“砸”后,如何分配“饭”,不再沦为平均主义的替代口号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袁庚创造“蛇口神话”的事例中吸取宝贵经验,细化深化绩效管理工作,从细化制度、深化目标、落实执行三个方面把“饭”分细,才能不断激发员工创新、创效活力,助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多劳多得,重在精细制定。“多劳多得”让勤勉的人多挣钱、懒散的人少拿钱是目的,但并不只是简单地设了一道“滤网”、筑了一道“栅栏”,而是要认真调研,科学制定,精细分类,完善绩效的这把“标尺”。
袁庚如果没有“走到基层”去,细心观察、精准计算、反复论证,考虑人身安全、设备损耗、工程进度等因素,也不会制定出55车“定”量和“超”量的标准,如果“拍脑袋”确定绩效奖励限额,那将无法实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
电力企业中岗位与岗位之间、工种与工种之间职责标准相差甚远,运行员工偏重于发电量、供电煤耗、度电成本等指标;检修人员主要围绕检修工时、检修质量;燃料人员更关注入厂标煤价格、热值差、发热量;管理人员主要考察日常工作、异常情况……因此,只有结合岗位自身实际情况,把“标尺”变小、变细,细定规则,细化措施,细分责任,科学合理对应各项指标、异常、事故标准,保障员工业绩、能力、贡献与收入相对应,才能充分调动起运行人员争发效益电的积极性,提升检修人员消缺的及时性和检修品质,提高燃料采购人员应对市场能力,消除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的异常和差错,通过绩效管理让广大职工满意、企业放心。
多劳多得,重在成果品质。“多劳多得”里的“劳”,不仅是“辛劳”,而是“功劳”和创造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效单纯的记时、记件式,已无法适应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绩效管理在关注员工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更看重创造的成果和质量,凭借“优绩优酬”方式,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效最大化。
某人曾问一位成功企业家,天道酬勤对不对?企业家说,不对,如果你不深思,不动脑筋,再勤奋又有什么用?A和B同在一个车间,分别管辖着两个区域的同样设备,A每天都很忙碌,总是在检修自己所管辖的设备,天天弄得自己灰头土脸;B抓住设备检修关键环节,做好日常保养,每日“喝茶看报”别无它事。
从表面上看,A每日都在检修设备,出工率自然比B高,按工时分配绩效奖金肯定高于B,但从节省企业运营成本角度来看,B节约了设备检修的材料、人工等成本,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价值,B挣的应该比A多,A反而因检修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被考核;再从企业效益第一的角度看,如果同岗、同值间将绩效与成果相挂钩,营造出员工间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氛围,将触发整个团队活力和动力,做到能者多得、勤者出效,实现企业创效的目标。
多劳多得,重在落实执行。“多劳多得”提高生产力的效果有目共睹,但它也打破了团队原有的“大锅饭”格局,触及到部分“懒”人的利益。执行人员如果处处都做“老好人”,事事不做“执法者”,长期以往,必将挫伤“能者”“勤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人人变“懒”、变“精”,整个团队必将丧失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
再好的制度也须在执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当时,生杀的权力在诸葛亮手中,他可以选择不斩。但是马谡还是被斩了,因为诸葛亮认识到:马谡被斩虽然让蜀国失去一员干将,但是军法一旦被视同儿戏,所造成的后果将更恶劣。企业的制度如同诸葛亮的军法,必须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一旦不被重视,将无法保持企业的生命力。
事实证明,要消除困扰绩效管理上的人情、利益“梗阻”,只有强有力的执行力,不折不扣的落实力,通过“制度管人程序管事”实现有序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人人以制度为准绳,事事以绩效为准则,时刻监督、及时反馈、不断完善,才能确保原汁原味贯彻执行,走好绩效管理“最后一公里”。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