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能源评论 >

    中国制造业崛起靠什么

    2016-11-22 09:11 [能源评论]  来源于: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网-《光明日报》
    导读:【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杨亮 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42.05亿元,比上半年同期增长1.0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7.95亿元,比上半年同期增长2.04%这张靓丽的成绩单来自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中国中车。 中车之所以能够长期在
       【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杨亮
      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42.05亿元,比上半年同期增长1.0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7.95亿元,比上半年同期增长2.04%……这张靓丽的“成绩单”来自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中国中车。
      中车之所以能够长期在业内保持领先,秘诀就是从不停歇的创新和转型,也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
      靠创新,走向价值高端
      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18号厂房”。这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之一,主要生产泵车、搅拌主机等产品。这里的泵车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完全通过三一自主研发的装备对系统和核心零部件进行控制。厂房内,物流、装配、质检各环节均实现了自动化,一个订单可逐级快速精准地分解到每个工位。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正给全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徐佳宾说,当前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我们已经有能力走向价值链高端。
      为此,各地频出实招。仅在湖南,长沙提出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以推动2600多家企业智能化改造;株洲计划投资逾200亿元启动建设“中国动力谷”;湘潭则提出打造“智能制造谷”。
      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如是评价。
       靠品质,赢得市场尊重
      “中车地铁完全称得上享誉世界的国际运输线!”这句话来自巴西里约地铁公司向中国中车发出的感谢信。里约地铁公司所赞扬的,正是中国中车服务2016奥运专线的地铁列车。
      在欧美市场,中车同样依靠过硬的质量、技术,赢得了客户的心。今年3月,中国中车获得美国芝加哥846辆地铁车辆订单,创下中国地铁出口发达国家订单之最的纪录。今年上半年,中国中车新签海外订单同比增长126%。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车的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六大洲102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出口产品从中低端到高端,出口市场从亚非拉到欧美市场的多个转变。
      中国中车赢得全球尊重的成绩,得来不易。今天,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后夹击”之势,前头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在加速“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后面是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以比中国更低的劳动生产成本,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为此,《中国制造2025》确立的制造业发展方针之一,正是“质量为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指出,在基础领域,我们的一些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核心系统,质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长期依赖于进口,受制于人。“中国制造业要突出重围,破解发展瓶颈,就必须改变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而这首先要从质量入手。”
      靠匠心,诠释“中国创造”
      如果说,吊起“蛟龙号”这艘载人潜水器的是一根直径仅5毫米的绳子,你会不会诧异?然而在山东青岛海丽雅集团,技术中心主任黄涛和他的团队,就把这样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9000米长的绳缆,要占据蛟龙号很大的空间,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重。”黄涛说,为了定制这条“生命之绳”,他和他的团队两个月来日夜攻关,反复进行压力、弹性、硬度等试验,最终交出一条仅108公斤的绳缆,不足“蛟龙号”重量的千分之五。
      一条绳子,让这个团队拥有一批“专精特新”的技术积淀,站上了中国特种绳缆的高峰。
      在北京,商用车市场销量第一的北汽福田,把“匠心”投入到了新技术研发的同时,也没忘记提高便捷舒适的使用性能。
      现在,福田正通过应用辅助驾驶、车货匹配、信息交互等车联网技术,实现货运车辆运营的可交互、可沟通和可监控,解决物流行业车、货、人三者信息匹配问题,从而大幅提升效率。
      当今中国,制造业面临激烈竞争形势和爬坡转型压力,产品品种少、品质低、品牌弱,都需要在创新中求解。“工匠精神”绝不仅意味着一砖一瓦的手艺,而是包含着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时代要求。
      环顾全球,制造强国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各不相同,但制造者的匠心始终是其中的灵魂。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的:“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也是打造中国制造质量品牌的关键。”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2日 01版)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