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行业论文 > 科技论文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2017-02-09 08:13 [科技论文]  来源于:互联网    作者:互联网
    导读:摘要:京津冀海洋产业链目前处于断链、不完整阶段,存在产业链不对称、产业关联性差、政府推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需从区域的视角,构建培育完整的京津冀海洋产业链,在制度、政策和技术保障下,壮大京津海洋产业、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延伸已有产业链条。 关键
      摘要:京津冀海洋产业链目前处于断链、不完整阶段,存在产业链不对称、产业关联性差、政府推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需从区域的视角,构建培育完整的京津冀海洋产业链,在制度、政策和技术保障下,壮大京津海洋产业、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延伸已有产业链条。 
      关键词:京津冀;海洋产业链;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区域经济;产业协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1-0091-06 
      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水产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陆域资源短缺、空间日益狭小等问题,海洋经济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京津冀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面对资源、环境等问题,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培育海洋产业链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海洋产业链构建的基础 
      (一)产业基础 
      京津冀东临渤海湾,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众多优良港口,具有发展海洋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海洋产业发展迅速。2007―2014年,海洋生产总值从2 833.9亿元增加到6 295.9亿元,在环渤海地区占有重要地位(见表1)。 
      天津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1.7%,在环渤海地区中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最大。天津海洋产业呈现“二三一”结构,优势产业集中在海洋第二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在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与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较大,而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盐业和海水利用业等规模较小。河北省海洋产业结构与天津相似,第二、三产业占比远高于第一产业。河北省海洋产业中发展较快的主要有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渔业以及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发展很弱,海洋生物医药业、深海采矿业等尚未形成规模。北京作为内陆地区海洋经济总量较小。 
      (二)科研基础 
      科技与研发能力方面,京津冀总体科研机构数量接近全国1/4,从业人员占到全国45%,科研活动和课题数也是占据十分大的比例(见表2)。 
      受区位和资源限制,北京海洋产业规模与津冀两地存在较大差距,但科研力量优势明显其科研情况无论是在环渤海地区还是在全国都是遥遥领先,在发展海洋产业上拥有丰富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要素。 
      (三)政治环境基础 
      产业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重点,产业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中被着重提出,习近平同志指出,京津冀三地应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都给与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京津冀海洋产业链发育程度评价 
      (一)省域内部分海洋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 
      京津冀三地内部已经形成了多条产业链,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上下游产业的对接。从省域内部来看,三地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天津最优,河北省次之,北京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典型产业链条如下(见表3)。 
      京津冀现有海洋产业链中,天津产业基础雄厚,海洋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已基本形成滨海新区海水综合利用业、中心渔港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临港经济聚集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及南港工业基地海洋石油化工业等核心链条。河北省由于海洋产业发展较晚,已经形成的产业链条为数不多,且多为断链、短链,其中已经发展较好的有曹妃甸海水淡化产业链、南堡开发区盐化工产业链及秦皇岛扇贝养殖产业链。 
      (二)跨区域海洋产业合作初露端倪 
      京津冀就海洋产业领域的合作显现出产业链形成的端倪。京津冀区域目前已有海洋产业链条主要是以北京企业作为开发企业,河北省和天津产业为依托形成的。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增长极,津冀构成相关产业带,北京给予技术、人才支持,以此促进京津冀区域间海洋产业链的发展。如2014年北京和河北省就海洋风电项目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华电重工将引进国际先进海上风电塔基专有技术,打造曹妃甸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直供京津冀地区使用。津冀海洋产业的合作多是在沿海地区的工业园区中体现的,如滨海新区管委会与唐山市政府共同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开启了曹妃甸工业园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海洋产业的对接合作。由此,京津冀三地已经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和产业梯度落差展开分工合作。 
      三、构建培育京津冀海洋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完整性差 
      由于京津冀三地海洋产业经济技术水平差异大,京津冀地区的海洋产业存在较大的梯度落差,导致区域内产业链不能有效衔接。再加上京津冀三地在行政区划上的分割,竞争大于合作,尤其是津冀之间产业同构现象突出,竞争更是激烈,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性差。以滨海旅游业为例,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北京以人文旅游资源为特色,天津以多元文化旅游资源见长,河北省海洋风光以自然风景为优势,三地各具特色,各有所长[1],但是三地在滨海旅游业发展方面并没有交集,产业链不完整。 
      (二)产业链条短 
      京津冀区域间海洋产业只是形成了局部的、某一环节上的产业链,还未真正形成区域间整体的产业链,并且京津冀各地的海洋产业链也只是较短的链条,或者仅仅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河北省海洋产业起步晚,现代海洋产业未形成规模,传统海洋产业大多是依赖海洋资源直接开发,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比如海洋渔业产业链包括海洋渔业养殖―海洋渔业捕捞―海洋渔业产品加工―流通,形成了各个环节关系密切的直线链条结构。但是河北省海洋渔业仍以传统、粗放型开发为主,从企业推动到信息技术支撑再到市场销售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海洋渔业产品加工业十分欠缺。   (三)北京科技优势与津冀科研薄弱落差明显 
      科研实力与技术进步对推动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产业链中,科研开发处于十分重要的环节,没有科研创新的推动,产业链是无法实现纵横向延伸的。京津冀区域中北京科技实力领先,然而其科技成果有80%转让到京津冀之外,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则是主要技术承接区[2],津冀并没有得到“特殊待遇”。除此之外,津冀两地的科研开发能力薄弱,在创新环节跟不上海洋产业的发展。2013年,天津的海洋科研机构为14个,科研活动人员和课题数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6.78%、4.43%,位于全国中等水平;河北省的海洋科研机构仅为5个,科研活动和课题占全国总数的1.62%、0.58%,与广西、海南相当,科研水平处于全国落后水平。 
      (四)规划缺失下的产业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区域间产业链的培育与构建离不开合理有效的产业协作机制。京津冀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各自为政”的状态,虽然就区域合作进行过多次双边或多边的高层对话,但是一直没有建立起像长三角、珠三角一样的正式的协调机制,在培育海洋产业链上既没有制度保障,也没有诸如京津冀海洋产业链区域成体系的规划。另外,政府在构建区域层面上海洋产业链的意识不足,主要着眼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至于产业链的构建主要是以本地为主要载体,鲜有与其他省域间的合作。 
      (五)津冀海洋产业发展落差大导致产业链对接困难 
      天津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程度较高,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产业链也是朝着海洋新兴产业方向发展,而河北省海洋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产业链主要集中于传统海洋产业。目前,津冀已经形成的海洋产业链,除了海水淡化产业链均是两地区发展的重点,其他形成的产业链并不对称。这也就存在河北省想要与天津对接扇贝养殖产业链,天津没有基础,而天津想要就海洋石油化工业与河北省进行产业链对接,河北省无力参与等问题,加大产业链对接难度。 
      四、京津冀典型海洋产业链的构建 
      (一)以海洋渔业为中心的海洋产业链 
      海洋渔业产业链包括海洋渔业捕捞、海洋渔业养殖、海洋渔业产品加工等主导部门及流通、销售、运输、渔船修造等辅助部门(见图1)。 
      在海洋渔业产业链中,海洋渔业是核心,而海洋渔业加工业则是海洋产业链延伸的关键。京津冀在海洋渔业产业链上的合作主要着重在海洋渔业产品加工环节,以此为契机,延伸区域海洋渔业产业链,形成海水循环养殖――工厂化养殖――生态养殖――远海养殖――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产业链。河北省在海洋产业链中着重发展产业链的上游,天津在海洋渔业产品深精加工下加大投入,形成北京提供技术支持,津冀构建海洋渔业的产业链。 
      (二)以滨海旅游业为中心的海洋产业链 
      滨海旅游产业链是以滨海景区为中心,上游涉及交通运输、旅行社、旅游装备制造,下游涉及住宿、餐饮、娱乐、零售等相关产业[3](见图2)。滨海旅游产业链不同于其他产业链,产业链内各企业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 
      与津冀相比,北京人口密度高,且城市自身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可以考虑在旅行社、交通运输等方面下功夫,将北京一日游或北京一地游延伸为京津冀三地游。京津冀三地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其民风习俗、文物古迹都是宝贵的资源;河北省滨海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当地自然资源丰富,既有山、海、湖、泉、瀑、沙及各种珍稀动植物,也有关、城、港、寺、庙等人文资源;天津滨海旅游优势侧重在人文资源,五大道、滨江道、意式风情区等独具特色。京津冀可本着“错位发展、突出个性”的原则,打造多条以滨海景区为中心,与陆域景区相结合,吃、喝、玩、乐、住、行于一体,涵盖三地的精品旅游路线。另外,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装备向高层次发展,作为滨海旅游产业链上游产业,旅游装备制造业是旅游业重要支撑,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保障。天津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是本地优势产业。天津应紧随旅游业发展步伐,明确高端旅游装备、户外运动装备、基础设施装备等旅游装备产业的发展侧重点。 
      (三)以海洋生物医药业为中心的海洋产业链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具有强大的关联作用,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对技术要求高,每个生产过程都有核心技术与之对应,并且上一环节的技术对本环节和后续环节的生产都有影响[4]。因此,实际上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对应的存在一条技术链,[5]对产业链予以支撑,包括了药物发现、药物开发、药物生产三大过程(见图3)。 
      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上,北京利用其在生物医药行业的人才,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优势建立院校、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联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重点放在产品研发和高技术产品生产方面。河北省具有良好的医药产业基础,尤其在传统医药上具有比较优势,天津具有大兴、滨海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中药现代化、医疗器械等方面优势明显。津冀在产业链发展中,以比较优势产业为基础,错位发展,做好产业链的始发环节和成果转化环节,适当的从低端、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转向中间医药制品和高技术医药制品的生产。 
      (四)以海洋化工业为中心的海洋产业链 
      唐山海洋经济区中的海洋化工产业链发展比较成熟,在此基础上与京津展开合作相对比较容易。南堡开发区初步建立起盐化工产业链,要继续做大做强氯碱下游产品,完善“氯气―三氯氢硅―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氯气―有机硅单体―有机硅中间体”产业链,并且以白炭黑、涂料、聚酯纤维、环氧树脂为最终产业的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天津南港工业基地已形成“海洋石油开采―存储―炼油―乙烯生产―轻纺加工”的石油化工产业链条。[7]京津冀海洋化工产业链可以在此基础上优势互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 
      (五)以海水淡化产业为中心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上游产业提供能源动力,即热电厂或大型钢铁企业提供的生产余热作为淡化海水的生产动力;下游浓缩海水开发利用(见图4)[8]。   海水淡化是津冀海洋产业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曹妃甸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水淡化项目发展成熟,但是却没有过多合作,在已经形成的产业链上加强津冀合作是构建区域性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关键。另外,海水淡化中部分环节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我国也采用国际上的主流技术“热法”与“膜法”,但是技术落后是阻碍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中,基于北京的技术、人才优势和津冀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 
      (六)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链条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关联性强的特点,是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京津冀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具备形成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链的良好基础。京津冀地区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链是以北京技术研发为支持,津冀以各自发展优势为方向,以已有基地为载体形成的跨区域、跨海陆的一条产业链(见图5)。 
      天津拥有中海油工、新港船舶、波特迈、太重滨海等多家骨干企业,在雄厚的制造业支持下,着力建设国内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十大海洋工程装备,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设备生产和装备试验环节。河北省具有钢铁、装备制造、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和人力、土地、资源优势,在整条产业链上侧重于设备和零部件的生产。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津冀两地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研发设计能力弱。北京依托较强的科研实力和骨干科研机构与津冀形成“研究―开发―生产”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五、构建京津冀海洋产业链的路径 
      (一)建立海洋产业链发展的“三维”保障 
      1. 建立完善的合作制度。一维要建立起制度保障。可以看到,京津冀三地在海洋产业发展上各具优势,具有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可能性。为此,京津冀区域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验,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合作与监督机制,成立起如海洋产业协作组织、高层论坛等的区域性组织。 
      2. 加大相关企业的政策支持。二维要建立起政策保障。部分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一些断链、短链,但是由于成本、技术、人才等问题,无法独立建设完整的产业链。政府要从财政和税收两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对于相关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减少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培育、对接、延伸产业链的行为。一方面,对于这些企业的设备购买、厂房扩建等可以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减少其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海洋产业链的收益周期较长,生产压力大,一定时期内可以降低对企业的税收,减小企业的生产负担。 
      3. 加快建立技术支撑体系。三维要建立起技术保障。京津冀地区除了北京,津冀两地的科技研发能力弱,满足不了海洋产业中对于一些先进技术的要求,对于京津冀海洋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制约。从津冀两地来说,要加大本地的科技研发能力,培养自己的海洋产业专业人才,同时从北京以及其他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从北京来说,要加强与津冀的合作,形成稳定的技术供给渠道,为津冀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让其享受到北京的研发优势。 
      (二)壮大津冀海洋产业,实现产业链对接 
      京津冀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规模较小,产业基础薄弱,而且津冀产业梯度落差大,这使得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缺乏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津冀海洋产业。针对津冀面临着产业链对接不畅问题,河北省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在与京津对接时,做到“力所能及”。天津要继续推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更现代化的手段升级传统海洋产业,转换传统发展模式,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链,京津冀三地围绕这六大海洋产业链条,实现区域间产业链的顺利对接。 
      (三)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打破行政界线 
      京津冀人缘相近、地缘相接,但是由于行政壁垒,三地市场分割,要素流通不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下,三地应该打破地理上的界限,加强区域间海洋产业协作,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北京现代服务业发达,要在相关方面加大对津冀海洋产业的支持,将更多的技术、服务等要素向邻地输入。天津和河北省要秉着“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在海洋产业方面加强交流,在有益的竞争中实现更多合作。 
      (四)延伸短链,找到对接突破口 
      京津冀局部存在不少利用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供需关系形成的海洋产业链,这些链条仅仅由两三个环节构成,产业链较短,比如临港化工的三聚氯氰项目产生的盐,又回收作为离子膜烧碱项目的原料,对环渤海新区内其他产业并没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由于产业链条短,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对接上难以找到突破口,从而造成区域间的断链。这就要求在局部首先形成发展成熟的产业链,为跨地区产业链的对接打下基础。因此,要延伸京津冀已有的短链,在已形成的产业链基础上,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建立起供需关系,进一步地突破企业内的产业链,形成企业间、园区间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徐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合作与发展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6. 
      [2]王建峰.区域产业专业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3]毛昊洋.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4]于志伟.海洋生物医药业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2):18-21. 
      [5]韩立民,周乐萍.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5):109-116. 
      [7]天津政务网[EB/OL].http://www.tj.gov.cn/jmjj/xmjj/syhg/201205/t20120530_176996.htm,2012-05-30. 
      [8]巨星.河北省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9]虞子婧,张文亮.基于绿色模式的天津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23-226. 
      [10]薄文广,周立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借鉴长三角的经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60. 
      [11]魏丽华.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机制探析――基于产业协同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5,(12):18-23. 
      [12]肖金成.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5,(2):3-15. 
      [13]陆大道.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5,(3):265-270.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