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行业论文 > 环境论文 >

    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与土壤保育技术探讨

    2016-12-16 08:33 [环境论文]  来源于:互联网    作者:互联网
    导读:摘要 本文着眼于烟田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对比分析、模式构建和对土壤保育工作的促进和推动而展开,建议在实践层面能够树立四个意识、建设四个平台、做好四个循环,真正实现清洁生产、生态发展、系统提升。 关键词 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土壤
      摘要 本文着眼于烟田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对比分析、模式构建和对土壤保育工作的促进和推动而展开,建议在实践层面能够树立“四个意识”、建设“四个平台”、做好“四个循环”,真正实现清洁生产、生态发展、系统提升。 
      关键词 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土壤保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TS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02-02 
      烟叶原料作为烟草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和根本,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卷烟消费市场对烟叶制品“安全性、高香性、低害性”的追求,烟叶原料市场对其产区环境、香型特点、风格特色、等级结构、等级纯度、外观商品性、内在协调性等都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市场需求导向的变化最直接的传导就是烟叶产品品质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等级结构、把(捆)内纯度、成熟度与化学成分协调性的提升,而这些质量特色的优化提升最根本的是烟叶标准化生产与GAP管理技术的精益体现、精准落实。目前,在整个大农业控制化肥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控制调节剂滥用、追求绿色有机生产模式的背景下,烟叶清洁生产技术要求备受推崇,安全、低害、生态、有机、醇香、协调等生产理念或概念已经不新鲜了。因此,在基于自然环境下土壤系统上栽培优质特色烟叶,如何将田间优势转化产品质量优势非常重要,这致使烟田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指标的改善和营养元素循环成为研究的热点,烟田土壤培育的重要性在市场、技术和管理变化的“新常态”下日益凸显。 
      1 烟田营养利用的传统模式利弊分析 
      传统生产模式下,大农业生产和烟叶生产一般都是“无机肥、高投入、高产出、高残留、高污染、直线型”的营养利用模式,每年施用大量的无机肥料、速效养分、速效农药,致使土壤系统发生了酸化、盐渍化、板结、微生物结构失调、次生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产量虽然明显提高,但成本投入也相应增加,同时土壤变差带来的次生问题和发育隐患明显叠加,其综合效益降低,利润空间变小。据测算,全国烟草种植产业肥料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众所周知,烟区发展由于规模化、职业化、专业化,烟农很少饲养大型家畜,致使农家有机肥料肥源非常紧缺,因此表1中的肥料均为商品肥料数据。商品肥料还是以无机化肥为主,有机肥、生物肥比例相对较低,这对土壤结构改善、生理生化指标提升只有较大的负面促进作用。近些年,烟区烟叶质量提升进入了瓶颈期,而市场对优质高等级结构烟叶的需求持续旺盛,迫使烟区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烟田土壤环境改良,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导下清洁生产成为产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将烟区废弃有机物循环利用与土壤保育工作结合起来,开发成先进适用技术成为基层烟草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热点方向。 
      2 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模式构建 
      烟田环境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主要有动物(地上地下害虫)、植物(烟株、杂草、废弃烟株组织)、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烟株寄生微生物)、无机有机营养(无机盐、有机酸等)和人类添加物(地膜、非烟受控物质等),这些废弃物绝大多数可以进入循环系统重复利用而变为资源,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根据近些年全国烟区发展中的有益探索,可以对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模式构建归纳,具体如图1所示。 
      3 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对土壤保育工作的促进与推动 
      人类利用资源的历史,就是技术优化与突破的历史,同时也是产业化高水平提升的历史。烟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的工作思路里面融入了很多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理念,让“废物”变成“宝贝”,中间过程尽最大可能实现零污染、零排放,过程可循环,产品质量高,资源利用好。烟草农业发展到今天,“一基四化”的巨量投入和普遍建设,给烟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和改善,产业发展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技术标准化程度、管理高效化程度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下一步甚至目前发力的重点就是如何“以烟为主”继续提升烟农综合素质、继续扩大烟农增收水平、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1-2]。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烟区及周围农村区域产生的废弃有机物资源非常多,但是能够通过合理模式将其循环到土壤系统维持碳循环平衡的技术探索成果的却不多。诸如图1模式,能将烟草、环保、农业、科技、扶贫、综合治理等部门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在基地镇、基地村引进技术工艺、购置设施设备、建好厂房园区、配套扶持办法,抓好示范点、带动一大片,既能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又能扶持产业、促进就业、精准扶贫、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改良土壤、改善结构、培肥地力、清洁生产、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农村环保、农田污染、土壤退化是目前烟区和周围农业区域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抓住废弃物循环利用这一枚关键棋子,促使整个科技产业链条转动起来,提升整个农村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良好状态水平,意义非常重大[3-5]。 
      4 建议 
      要做好烟田及周围环境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整个“土壤-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良好运转,有以下建议:一是要有“四大意识”,即产业发展环保先行意识、产品质量与清洁生产高度关联意识、资源利用依靠科技进步意识、系统发展与责任担当意识,要努力完成一个“被动宣教―主动认可―积极参与―自觉践行”的意识提升的蜕变,关注长远、持续、健康发展从关爱环境、关爱土壤做起。二是要建“四大平台”,即项目结合与融资鼓励平台、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平台、管理创新与标准化生产平台、特色产业与市场销售保障平台,要完成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区域产业的紧密结合,解决好原料来源、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综合效益等问题,寻找一条自我突破、自我提升、互惠互利、特色发展的道路。三是要做“四大循环”,即烟叶生产―废弃物―有机肥―提高烟叶质量的循环、廉价原料―优质工艺―环保产品―生态品质的循环、环保理念―技术推动―项目结合―特色产业的循环、政策启动―示范带动―平台推动―效益撬动的循环,用理念、技术、产品和产业的循环赋予清洁生产、生态发展、资源利用持续健康提升的新生命[6-7]。   5 结语 
      “天蓝、水绿、村美、民富”是生态文明的标志。烟区环境下能够真正做到农业资源无废弃、有机无机能循环、依托科技有产业、发展产业能就业、就近从业能致富、清洁生产有特色、产品质量有保障、循环模式能永续、健康乐业提素质、依靠技能再创新,创新保障土更肥、民更富、家更美,这就是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土壤保育的技术愿景和实践意义[8-17]。 
      6 参考文献 
      [1] 王建安,翟新,徐发华,等.浅谈烤烟基本烟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4):138-142. 
      [2] 杜鸿波.陕南山地烟叶生产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3(26):439-440. 
      [3] 陈岗,董继翠,王跃金,等.利用烟田废弃生物质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5):159-160. 
      [4] 东方烟草报.中国烟草2015年发展报告(网络资料)[EB/OL].[2016-06-30].http://www.eastobacco.com. 
      [5] 顾骅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探讨:以浙江嘉兴为例[J].生态经济,2009(1):82-84. 
      [6] 彭靖里,马敏象,吴绍情,等.论烟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1(8):18-20. 
      [7] 朱荣誉,于学玲,史劲松.烟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9(3):25-27. 
      [8] 唐莉娜,陈顺辉.循环农业:现代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烟草学报,2009(5):58-61. 
      [9] 陈素云.现代烟草循环农业园区运行模式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2-24. 
      [10] 孙翠英.规范烟田操作 防止土壤污染[J].河南农业,2012(12):48-49. 
      [11] 陈素云,吴一平.现代烟草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2(6):74-80. 
      [12] 邱寿丰.循环经济规划的生态效率方法及应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3] 王锡春,李小慧,郭军,等.烟叶复烤废弃物烟梗灰在烤烟生产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22):256-262. 
      [14] 李放.烤烟茎杆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其堆肥化利用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5] 李素兰.烤烟茎杆与城市泔水堆肥化利用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6] 王辉.湖南烟田主要复种制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17] 苑举民.烟田常用有机肥质量特点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