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氢”功的全能产业园
![]()
搭载东方氢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公交。东方氢能供图
项上的力量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露敏
11月18日上午10时许,成都市郫都区,一辆冷链物流车缓缓驶入东方氢能产业园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接下来8分钟注入的氢气,将支撑这辆车继续奔跑400公里。
冷链物流车的主要动力源氢燃料电池系统,正是来自园区内的制造中心。从制取、储运,到加注、应用的氢能全产业链条,高度集成于不到90亩的产业园内。
来源丰富、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的氢能,被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列为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而四川正不断加快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座川企主导的产业园,正在苦练“氢”功。
从膜电极研发到全链条氢能产业园
展厅里,一张薄薄的膜电极,是练“氢”功的起点。
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的“心脏”,早在2010年,东方电气集团就启动了膜电极技术研发,开始了对氢能产业的探索。
氢是结构最简单的原子,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却并不简单。“这张薄薄的膜电极,由7层材料复合加工而成,几百片膜电极组合后的一致性更是难上加难。”东方氢能相关负责人介绍,层与层之间的复合效果和一致性,对膜电极的发电性能起着决定性影响。
2018年,东方氢能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首次在10辆城市客车上应用。同一年,正式成立氢能产业发展平台公司,开始布局氢能产业核心装备研制与基础设施等领域。
当氢能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示范不断提速,“造园”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023年12月27日,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东方氢能产业园正式开园。
绕园区外走一圈,用时不到20分钟;在园区内逛一逛,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应用示范中心、数据服务中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放眼全国也不多见。
为什么要打造一个覆盖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的产业园?东方氢能相关负责人解释,“全”是乘势而上的必然选择。在园区东南角的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喂饱”氢能车的氢,不再依赖外部制储运,而是采用电解制氢技术,即制即用、管道直供。目前,该站能日产氢气1200公斤,每公斤氢气可节省运输成本8—10元。
从加氢站,到制氢加氢一体站,进化源于需求。“我们在推广氢能车时,用车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哪里能够加氢。”在东方氢能相关负责人看来,氢能作为新赛道,必须形成产业链闭环,才能减少运营成本,提高氢能产品竞争力。
从氢交通到氢能综合应用
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又发生反应,生成水和电能……这样的千变万化,也发生在东方氢能产业园内。
从2018年的45千瓦,到今天的270千瓦,燃料电池功率在变大;从实验室到年产100万片膜电极、2000套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产线,生产交付能力在变强。
园区功能也在进化。9月,四川省首条、全国第二条车载氢气瓶检测线在园区内建成投运,依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承担氢燃料电池汽车气瓶的定期检验任务。
这样的发展速度,离不开政府打造的良好环境。
四川是全国极少数既有丰富绿氢资源,又有全产业链布局的省份。“氢能产业处于政策驱动期,四川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东方氢能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针对性提出免收氢能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降低了氢能车的运营成本;支持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打破了项目选址限制,降低了企业用地成本。良好的发展环境,已吸引山东奥扬、青岛康普锐斯等氢能关键零部件企业落地四川,补强关键核心短板环节。
9月,成都启动2025年首批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项目,“东方造”氢能车将探索生鲜冷链等场景的商业化应用,未来还将拓展到成品钢材、煤矿、整车及零部件等重载物流领域。
除了氢交通,东方氢能还瞄准氢能综合应用赛道发力。10月,海拔3730米的甘孜州康定市塔公镇,全国首个“氢氧热电”交旅驿站投入使用。
东方氢能相关负责人说,苦练“氢”功,他们任重道远,但也乐在其中。
(编辑:韩语) |


深能环保深汕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