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6千家企业获绿色认证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获得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绿色低碳产品认证证书的企业超过6000家,进入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企业已发展到4000多家。
在绿色认证领域,主要的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包括环境标志、绿色产品、管理体系、碳认证等,已形成了以环境标志为核心、绿色产品为方向、有机产品和低碳产品等为特色的认证业务体系架构。
在今天(12月5日)举行的“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研讨会暨中环联合认证中心20年”主题活动上,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总经理刘尊文介绍,该机构已累计颁发各类绿色低碳产品认证证书12.3万张。截至目前,有效认证证书15886张。
“绿色消费核心是产品,标尺是绿色低碳标准,工具是合格评定方法。”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继先在研讨会上表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合格评定的主要内容,既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研讨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表示,当前无效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方式,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激发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绿色消费行为,进而带动绿色消费规模和绿色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已成我国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
赵华林说,在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是其重要一环。环境标志以产品为载体,一端连着生产者,一端连着消费者,通过向消费者释放绿色产品信息,促进消费者绿色选择,并倒逼生产绿色转型,打通了生产与消费两个领域。
据中科院2021年公布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消费领域蕴含的碳排放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中,生产端占47%,消费端占53%;从碳排放结构来看,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我国消费端减排潜力巨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也曾指出,当前全球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消费端的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环境标志认证标准包括能耗、物耗、资源回收率、污染排放量等多类指标,在应对气候变化、臭氧层保护、防治水源地富营养化、综合治理“白色污染”,生态纺织品、保障居室空气质量、降低CO2排放,减少PM2.5排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环境标志认证在促进污染物减排和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相关部门测算,在固废危废减排方面,2021年减少的难降解塑料包装8617吨,约占全国塑料软包装年产量的0.4‰;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环境标志产品2021年节能量达到238亿千瓦时,约占北京地区用电量的19.35%。
刘尊文介绍,经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审定和核证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 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累计7000多万吨,实现减排量价值数十亿元人民币,协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7万吨,氮氧化物15万吨。
同时,通过大批绿色产品的市场供给也支撑了中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落地实施。2006以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已联合发布了22期《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清单中的产品型号超过100万个,企业数量达到4000多家企业,环境标志产品采购规模占同类产品采购的85.5%。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志制度建设,深入挖掘环境标志认证在协同减污降碳方面展现的巨大潜能。
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系由原国家环保总局整合原中国环境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心等单位的认证及研发资源设立,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国家级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