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大基地项目进展:连续申报正打乱地方的新能源发展节奏
继今年8月启动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申报之后,第二批大基地项目申报通知已于11月下发至各省,12月15日为截止申报期限。
与行业对于基地项目的狂热预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省级主管部门的申报积极性并没有那么高,至少有6个资源丰富的省份未上报。
有省份明确不会主动参与此次基地项目申报,也有省级主管部门表示,如果国家强制要求申报,会从已经完成优选的市场化项目列表中挑选出部分项目打包以基地项目的形式进行申报。不过据称,也有某资源大省省内上报了超过90GW的基地项目进行审核,但是从目前来看,消纳仍然是该省的关键瓶颈。
从媒体了解的情况来看,第一批大基地项目申报基本已经透支了各省当前已经较为紧张的消纳空间,尤其是三北地区仍需要依赖于特高压通道外送新能源电量的地区。一般来说,特高压通道从规划、批复到建成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而第一批基地项目的申报几乎将大部分地区现有特高压通道外送空间占满,而新建的特高压通道至少要到“十四五”后期尚能运行,持续的基地项目申报项目无疑增加了各地的消纳压力。
除了基地项目之外,各省还需要统筹规划整个“十四五”期间的新能源发展节奏,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各省陆续下发的风、光项目建设指标已经超过200GW,这些项目的并网时间均集中在2022-2023年,与基地项目的并网要求几乎一致。
大基地项目的连续申报正打乱地方政府的新能源发展节奏。按照基地项目的推进节奏,各省的非水可再生能源能源指标任务将提前完成,这意味着223年各省可能就不再需要下发保障性项目规模了。毕竟对于30·60目标来说,无论是保障性规模、市场化规模亦或者大基地项目,均可以增加非水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占比,进而完成考核目标。
公开信息显示,第一批大基地项目申报规模空约1亿千瓦,项目仍多集中在拥有广阔土地以及光照资源的三北地区。虽然目前多个基地项目已经宣布开工,但媒体了解到,除了申报之前已经启动的项目之外,大部分项目仍然处于较为前期的状态,土地、电网等仍然是基地项目推进的关键因素。
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一方面承担着能源转型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是新能源发展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典型示范,但对于风、光行业来说,年度100GW的项目建设规模批复除了给予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之外,也带来了秩序的紊乱。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行业还需要一个稳妥有序的发展节奏,而不是一味的运动式发展,透支未来的发展空间。
从自2020年下半年起光伏产业链此起彼伏的涨价潮也可以看到,来自于终端大起大落的装机节奏正对上游制造业带来更多不确定的价格与成本风险,终端需求的起落会严重扰乱制造业的扩产节奏,同时产业链中各环节疲于应对上游涨价的成本风险,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反而杯水车薪,长此以往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