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环境 > 节能减排 >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董事长赖祥生:节能提效需建多赢长效机制

    2022-11-29 10:13 [节能减排]  来源于:新华网    作者:赖祥生
    导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为我国节能工作指明了方向,节能将成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
    “双碳”绿色新机遇
    在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大力驱动下,节能作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之后的“第一能源”受到了广泛关注。面对近年来用能形势紧张、极端天气增多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节能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在于,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激发了企业节能降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用能形势紧张、极端天气增多也在倒逼企业高度重视节能工作,让这项工作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我国正在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1+N”中的“1”,发挥统领作用,提出10大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未来40年“双碳”工作的路线图。《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N”之首,提出了“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的主要目标。相关政策的出台为节能服务产业注入了新的强大驱动力,节能服务市场需求明显提升,从业公司数量快速增长,投资力度显着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
    能耗“双控”指标倒逼用能企业加大节能投入,似乎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其实节能减排投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矛盾,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节能手段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能源费用,节省的费用可覆盖初期改造投入。
    以高校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新校区综合能源服务项目为例,项目建设了一个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混合储能、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为一体的多能互补系统,通过智能微网系统和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实现多种策略的优化运行。学校能耗比同规模校园降低了近30%,年节约标准煤9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2500余吨。同时,由于采用新能源系统,学校用电总成本明显降低,兼顾了节能减排和长期经济效益。
    挑战在于,新形势下用户需求来自综合能源服务、碳减排等多个层面,节能服务企业的服务水平、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回款周期等资金因素也对其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客观来看,节能服务产业作为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产业,已迈出了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奠定了“十四五”的良好开端,也将在未来发挥节能降碳主力军作用,成为助力能源安全、促进减污降碳的重要抓手,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根据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数量达到8725家,从业人员达到84.1万人,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为6069亿元;2021年,全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新增1348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4369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10748万吨二氧化碳。
    综合能源服务发力五大领域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综能服务集团”)聚焦主责主业,以电网节能服务、电力需求侧管理、新型储能、公共机构能源托管、多能互补协同供应等业务为抓手,提供节能降碳等服务,统筹考虑区域内电力设施运行状态,优化商业模式,努力实现电力设备的优化替代与技术提升。
    在电网节能服务方面,国网综能服务集团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先后在山东、江苏、福建、新疆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电网综合节能改造,有效降低了配电网损耗,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截至第三季度末,改造项目已为业主单位节约电量超过199亿千瓦时,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电力需求侧管理方面,国网综能服务集团建设虚拟电厂平台接入可控负荷,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缓解电网调峰调频压力,促进新能源消纳。以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公寓热水供应项目为例,该项目负荷预测精度可达到90%,电价预测精度可达到89%,根据预测的负荷和电价,在高电价时段向上调整用能曲线,非补贴时段向下调整用能曲线。
    在新型储能方面,国网综能服务集团为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配套储能电站,实现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和电网的深度融合,促进源网荷协同调控,提高系统调峰能力,增加电网运行灵活性;优化布局用户侧储能,将新型储能与综合能源服务有机结合,拓展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侧电能质量,提升经济效益。今年8月,湖南综合能源公司承建的用户侧储能电站成为湖南首座兆瓦级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电站,每天最高可为用户提供约2800千瓦时错峰电量,为科学用能、降本增效、应急电源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在公共机构能源托管方面,国网综能服务集团通过“技术节能+管理节能”模式助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服务电力安全保供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目前,国网综能服务集团正在以中央国家部委节能诊断工作为起点,积极开发部委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共机构能源托管项目100余个,节能率超过10%。
    在多能互补协同供应方面,国网综能服务集团以满足用户的冷、热、电、蒸汽等多种用能需求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能源资源,综合应用高效供冷、供热、供电以及储能等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多种能源协同供应和梯次利用。湖北综合能源公司投建武汉光谷科技大厦A座能源站,运营阶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9.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92.15吨、二氧化硫排放6.69吨、氮氧化合物排放3.345吨。
    未来,国网综能服务集团还将围绕综合能源服务核心业务领域布局更为先进的产品、技术和模式。尤其在技术+内容方面,应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系统运行能效监测、对标分析、状态预警、策略优化等功能,全面进行设备管理,确保综合能源服务系统处于最优状态。
    建长效机制 促可持续发展
    节能提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统筹实施。在项目规划阶段,应深入考虑节能提效问题。只有通过规划优化和运行仿真技术,因地制宜地挖掘区域优势能源,合理配置系统容量和系统设备,合理构建系统耦合关系和运行方式,才能在项目建成后使各系统运行在高效工况范围内;在运营阶段,除了充分利用新的节能设备替代老旧设备外,还应从全局视角考虑节能提效问题,梯级利用能源,实现温度对口、能级匹配,同时通过流程再造,实现系统节能和全局优化。
    从企业用户对节能服务的需求来看,其关注点主要包括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要根据企业的类型进行分析,例如,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的楼宇节能,需要关注照明、空调、动力、楼宇结构等内容;工业企业则要注重工艺流程节能,并充分考虑新能源、储能等的利用以及绿电交易、碳交易等能源交易方式。管理节能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用能制度,对企业能耗进行实时分析调节并规范员工的用能习惯。
    从节能服务公司高质量发展来看,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深度挖潜的节能技术难度和成本不断提高。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潜力大、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已大量实施,技术挖潜难度不断提高,传统技术的项目门槛较低,投资回收期长、效益低、风险大、竞争激烈,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核心技术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节能服务公司的知识和人才储备薄弱,尤其是市场营销、多专业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新形势下,节能服务公司技术人员和市场开发人员的知识系统和理念有待更新,行业存在核心技术突破的压力,前瞻性和多元化人才需求迫切。
    为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要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协同作用,以优化能耗总量和强度目标硬约束为基础,以完善基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节能内在动力机制为重点,以政府采购、财税补贴、绿色融资等领域的鼓励政策为支撑,建立“市场为主、政府为辅,节能效益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和谐共赢”的长效机制,提升节能领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要统筹考虑节能转型与“双碳”目标,政企联合,共同推动企业节能降碳。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从产业布局、工业体系、约束指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导向性政策。各央企也陆续发布了结合自身的“双碳”行动方案,为企业节能转型落地实施指明了方向。
    二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将约束性政策、导向性政策、鼓励型支持政策紧密结合。约束性政策包括能耗“双控”以及碳排放“双控”指标,应合理出台重点行业、领域节能的相关约束性政策,比如,通过能耗定额、节能目标等指标促使企业节能,价格约束政策可集中在差别电价、阶梯电价、分时电价等方面。导向性政策应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节能转型。鼓励型支持政策应持续推出,比如,提供节能项目税收优惠、便利节能项目绿色融资,对绿色标识认证产品在政府采购项目中予以支持,以推动绿色制造产业更快发展。
    三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带动企业节能转型。如扩大能源交易市场主体范围,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让企业从“要我节能”向“我要节能”逐步转变。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