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心理咨询志愿者的心路
3月1日,我收到一条微信:“跟你分享的部分疏导案例,虽然没有透露姓名,但也请你不要跟任何人讲。我们必须遵守保密原则,保护隐私。”
发这条信息的人叫应婷,一名心理疏导志愿者。她的本职工作是湖北销售高速分公司员工。1月22日从武汉回到浙江老家后,她一直关注着湖北疫情。想到一线坚守的同事,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她敏感地察觉,疫情催迫下的人们将会经历一段艰难的心灵逆旅。
一则推文,@所有需要心理疏导的人
应婷决定做些什么。“用所学知识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也算尽萤火之力。”
2月9日,她主动联系湖北销售相关部门,申请做一名心理咨询志愿者。“员工们坚守岗位,真的令人感动。但他们背后也有一个家,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内心也会有恐惧,而且因为坚守岗位无法照顾家人,一定会有愧疚感。”
湖北销售在公众号“畅油荆楚”发出庄婷写的推文《@所有人,石油心理咨询志愿者上线》。“别怕!抗击疫情,我们同行!”在推文中间,她用大字鼓励着坚守在一线的同事们。
推文发出一天后,一位同事发来加微信好友的申请,应婷立即通过。同事说,自己食欲不好,啥也不想干,心里慌,感觉自己得了病,上网查又啥也不是。应婷鼓励他详细描述内心感受,跟他一起分析问题,探讨原因,告诉他焦虑来源于不能掌握确定信息而引起的恐惧。
感同身受,我是一名心灵陪伴者
在心理疏导中,应婷按照自己的流程和经验进行。首先是倾听,鼓励大家表达出来,做到共情,感同身受,告诉大家这些情绪都是人在经历这类突发事件中的正常反应。然后一起寻找获得帮助的资源,通过聊现状、聊过去自己的应对方式来挖掘自身对抗当前困难的内在资源,让他们有信心自我调适和克服。最后给建议。比如设定时间表,或者写日记记录所思所想等。“心理咨询就是助人自助。”应婷说,“疏导者就是一名心灵陪伴者。”
应婷把每天16时到20时都给了他们。一个电话、一个视频、一条微信,她会立即“上线”。家人倒是理解,只有11岁的儿子会好奇,妈妈怎么一打电话就会持续一两个小时。
“我告诉他,我们都需要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就像他在学校发生了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回家就很想跟爸爸妈妈分享一样。”
也许是推文的影响范围有限,也许是很多人还有顾虑……24天过去了,应婷才完成11例咨询。她也着急,可她没有办法。
“心理咨询的人主动来咨询,效果才会有,因为他需要;如果他不需要,咨询师主动去找他,他会排斥或反感。”
后来她安慰自己:“咨询的人不多也许是好事,说明大家的情绪都在自我调适的正常范围之内。”
心理咨询师,是疫情防控的隐身者
尽管不多,但向应婷心理求援的员工总会给她专业的疏导点赞。话不多,也许只是一句“谢谢!”她都会感怀半天。前几天,一名员工在疏导后跟她说:“觉得敞开心扉聊很畅快,因为平时有些话不会跟同事说,更不会跟领导说。”这样的肯定,让她倍感鼓舞。
她也会总结,从案例中找共性问题,主要有两类:因疫情引起的恐惧、焦虑情绪;因未能照顾家人产生的愧疚心理。一名员工受疫情影响持续近一个月未回家,对家人的愧疚,让他想放弃武汉回到老家。在应婷疏导后,他释然了,决定疫情过后再补偿家人,当下则继续坚守岗位。
这些案例让应婷发现,大家现在对疫情的恐惧,真正的根源产生在前期。平时在工作时很刚毅,积压下了很多压力。疫情只是导火索,把日常情绪激发了。“毕竟大部分人不是铁人。”
应婷是专业的。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她,2014年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曾在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实习并独立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离开心理咨询圈多年,应婷没想到以这样一种方式回归,内心复杂。“不希望发生疫情!希望一切如常,我们就能平静地生活。上班认真工作,下班回家跟家人团聚,或约上三五好友小聚,或独自奔走在忙碌的人群中……”
3月5日,她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句实话,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我也没做什么,咨询的人也不多。”
我给她回复:“你当然做了,只不过你是一个隐身者。”
(应采访者要求,不应透露的案例均未出现在本文中)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