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陷落”到崛起——吉林辽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调查
吉林省辽源市,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煤,曾带给这里荣耀,也曾让这里经历转型痛苦。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辽源“十年磨一剑”,抓住结构调整机遇期,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支撑体系,地区生产总值较转型之初增长近6倍,煤炭产业产值占比已不足1%。如今,辽源瞄准创新驱动再次“转型”,抢占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先手棋”。
枯竭,“煤城”陷落
1911年,人们在辽源发现煤田,开启了辽源百年煤炭开采的历史。“一五”时期,辽源煤矿“西安竖井”是全国156个重大项目之一,煤炭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近3.5%,源源不断的“大块煤”被送往经济建设一线。
辽源受益于煤,也受制于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矿务局工作让人羡慕,住房条件好、工资奖金高,连市场卖的水果、蔬菜都比别的地方更好更贵。”50多岁的赵杨和父母都是煤矿职工,“可到了九十年代,煤越来越少,工人下岗,矿区逐渐成了环境差、治安乱的棚户区。”
当时,辽源仅有约800万吨残煤可采,除了对煤炭产业造成直接影响外,相关配套产业也遭受重创。辽源经济发展随之步入低谷,大量企业关停、工人下岗,在岗职工工资长期拖欠,130万人口中下岗职工14.7万人,登记失业率20%,城市低保人口占总人口近四分之一,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
经济增长十多年徘徊在2%-4%,而百年煤炭开采带给辽源的还有生态的“伤疤”,占城市建成区43%的采煤沉陷区无力治理。2005年,辽源被列为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2008年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转型,城市的新生
半个世纪的产业结构咋转?接续替代产业咋找?根深蒂固的观念咋变?辽源理顺本地资源及特色,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辽源特色产业支撑体系。
当年为解决煤矿家属就业问题,辽源纺织业曾十分发达,有“东北小上海”之称。从“小散杂”到集群共进,从默默无闻到中国棉袜生产规模前列,东北袜业园的10年崛起见证了辽源的转型之路。
“成立初,只有40家小袜厂,现在园区有围绕袜业产业链的1210户企业,年产值80亿元。”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中君说,“袜业再造了3个矿务局”。
田中君最骄傲的是东北袜业园的平台成就了一批人的创业梦想,解决了2.5万多产业工人就业,“他们中有6000多人过去从事煤炭相关产业”。52岁的刘利荣是煤矿的下岗工人,如今的她在一家中型袜厂管护织袜机,每月收入3000多元。
辽源没有铝资源,却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精铝产业基地,离不开其强大的制造业“基因”。目前,辽源有5户规模较大的高精铝加工企业,今年产值将超过50亿元。苹果笔记本电脑外壳、高铁列车车体、高级轿车车体……吉林利源精制公司的高精铝产品已成为众多国际国内大企业的首选。在该公司董事长王民看来,利源从单一生产建筑型材到转型生产高附加值工业型材离不开辽源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
从“一煤独大”到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特色优势产业,辽源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趟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新路径。辽源相关部门预计,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比转型之初的2005年增长5.8倍,重点接续替代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3.5%。
创新,城市的活力
小小一枚鸡蛋,经过对蛋清、蛋黄、蛋膜、蛋壳的深加工利用,附加值增加一倍多……辽源金翼蛋品公司把鸡蛋做到了极致。“我们不卖鲜鸡蛋,而通过科技创新提高附加值。”该公司董事长杨涛向记者展示了从蛋白液中提取的售价高达每吨90万元的溶菌酶。
创新正为转型的辽源注入勃勃生机。辽源已与国内外6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院士工作站4个,拥有省级创新型科技企业27户,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批建设。
在辽源鸿图锂电膈膜科技公司刚投产的新厂房,设备一刻不停地运转着。该公司生产的高端湿法膈膜是国内唯一能够替代进口的产品,其研发了20多种锂离子电池膈膜型号,申请发明专利14项。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鸿图公司300名员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就有60人。
从资源枯竭到产业结构艰难转型,从资源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发展,辽源转型之路越走越宽。辽源市委书记吴兰说,一个以创新转型发展为引领的,由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工作转型向全面转型发展迈进的新辽源正在加速崛起。(记者郭翔、孟含琪)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