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煤电要做新能源服务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增速下滑、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升。能源供给形势迎来新局面,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电力、油气供需形势宽松。面对新形势,我国能源行业将如何应变?具体行业又该如何顺势而为?发展困境又该怎么借机突破?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在由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承办的“第一届能源新材料与器件学术论坛”上,专访了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原主任杜祥琬。
能源行业步入新常态
记者:新常态下能源行业出现了哪些新形势?
杜祥琬:“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转入新常态,能源行业也进入了新常态。
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不应消极看待。此前大家习惯于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但这实际上不符合中国的客观规律。比如,2008年为了保证增长率达到8%,极大提高了投资,刺激了GDP的增长,却偏离了经济的客观规律。因为在经济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潜在增长率”,即全社会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所能允许的增长率。2008年时,经济已经没有这么高的允许度,刺激政策最终产生了人们不想看到的效果。所以,今年提出要“去产能”和“去库存”。
进入新常态,就是让大家不要再热衷于高速度,而是要追求质量,让经济发展更从容、健康。这是新常态的本质。这就给能源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因为在新常态下,能源需求增速也随之放缓。当前能源供给能力也出现了过剩,比如电力,现在仅煤电产能就已超过实际用电需求。
记者:截至7月底,全国6000千瓦级以上火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0.2亿千瓦。
杜祥琬:所以,要让如此大规模的煤电站有饭吃,迫不得已,就只能让大家都降低运行小时数。煤电每年可以达到6000小时,但去年平均只有4300小时,今年则将进一步降至4000小时左右。而利用小时数的降低,会影响机组的发电效率。
在能源供应能力充足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再着急上太多能源项目,这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大好机遇。此时,能源需求增速不高,完全可以用新能源满足能源需求增量。例如,用新增新能源发电满足能源增量,用天然气、用电、用生物质来逐步替代污染严重的散烧煤。
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0.5%,能源需求增速为0.9%,今年可能稍微升高,但相对前几年已大幅度降低。所以,新常态为改善能源结构和环境,都提供了很好机遇。
煤电应做新能源服务者
记者:您曾表示,我国能源行业现在处于多元结构阶段。这一阶段中,新能源比重会逐渐提升,传统能源比重则降低。在这一阶段中,煤电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杜祥琬:煤电仍然是一个非常主要的供应者。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现在大约只有一半的煤炭用于发电;另一半直接燃烧,其中包括大约每年8亿吨的散烧煤。现在煤炭界的认识没有异议,即建设煤炭消费总量首先是要减散烧煤,因为散烧煤污染环境。但在停止新增煤电方面,电力行业还未达成共识。
记者:目前仍有观点认为,随着光伏发电、风电的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煤电为其调峰。
杜祥琬:现有煤电规模足以满足调峰需求。在煤电审批权下放后,有的地方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展煤电。再建新煤电的话,运行小时数会更低,进而低效地养活很多煤电企业,这个对整个社会来讲都是不好的。能源一定要重视能效,没有效益的能源不要再去发展。
煤电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洁净化、高效化。煤电作为整个电力和能源行业的主角之一,要做这样一些方向性的转变和改进。例如,有的电厂供电煤耗在280克/千瓦时左右,低于全国平均10%,所以很有潜力可挖。另外,煤电要主动适应、帮助和促进新能源发展。为风能、太阳能做好调峰服务。换言之,不仅要做能源供给者,还要成为新能源的服务者。
核电要转变计划经济发展方式
记者:当前电力供需宽松,东北也出现了弃核,另外最近连云港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也备受瞩目。在能源新常态中,有无必要快速发展核电?
杜祥琬:现在中国核电的发展速度在变慢。福岛核事故以后,虽然我国启动了核电正常建设,但并未追求高速度,而是追求质量。核电质量,第一就是安全,从中国30多年的运行经验来看,是可以做到的。
我强调一个观点,即核电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核电发展方式是,政府批了项目,企业只管去建设就可以了。而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民众有话语权和知情权,要介入各种重大社会事件,这是社会进步。此时,核电的发展就不能再搞计划经济。
记者:具体如何转变?
杜祥琬:我的建议是,要组成一个重大项目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是国际上的有益经验,也是我国建设大亚湾时的宝贵经验。委员会是一个常设组织,不管是PX项目还是垃圾发电,任何重大项目都可以通过委员会来协调。例如,在建大亚湾核电站时,就有一个安全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构成也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特征,即由政府、企业、公众、专家四个方面构成。
民众的关心是好事,不应将此视为阻力。民众是主人,我们发展核电、循环项目都是为了民众。所以,要成立委员会这样一个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各级的人大、政协,让大家充分交换意见,做深度沟通。要把风险、规避风险措施、收益等内容讲清楚。此类沟通应该在企业准备上项目之初就要开始,不应在企业决策结束后才对外公布。此时,大家起来反对,企业会非常被动。所以,我认为,转变发展方式要从以人为本出发,从民主法治社会的发展出发。
而且法治国家要制度化,没有制度的话,临时上一堂科普课是不够的。科普虽是必要,但简单的科普只把民众当成教育对象。要让民众参与进来,深度沟通,大家理性谋共识,才能科学谋发展。所以中国核电一定要注重这点。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