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各地工业通缩图谱:煤钢产区缓解 甘肃垫底
全国工业通缩哪省强?并不是想当然的钢铁老大哥河北、辽宁,也不是煤炭大省山西,而是甘肃、陕西等地。
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省数字发现,随着“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今年各地的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全国煤炭和钢铁去产能使得煤钢价格回升,2015年底PPI负值高的河北、上海、山西等地,工业通缩的情况在今年已经大为好转。而由于石油价格最近再次波动向下,原油产量大的如陕西等地工业通缩程度未见改善。
有意思的是,原油加工量大的地区,工业通缩程度并不严重,这与国家成品油价格实施了地板价有关。
记者认为,一个地区要解决工业通缩的问题,仍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减少过剩行业初级产品的产量,同时应该增加下游行业的比重,也就是做好深加工,另外要增加新兴产业的比重。
7月工业通缩
甘肃最高、上海最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7月各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速,最低的是甘肃,为-6.2%;其次是云南、陕西、新疆、黑龙江、宁夏,同比增速分别为-5.2%、-5.1%、-4.4%、-4.3%、-4.1%。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重工业比重大、原材料和能源比重高的地区。
7月PPI同比增速最高的是上海(西藏数据未公布),为-1.6%;河南和重庆为-1.8%;四川和辽宁为-2%。
为什么上半年经济增速最低的是辽宁和山西,工业产品价格增速却并不是最低?2015年12月PPI同比涨幅为-10.2%、-9.1%、-9.8%的河北、山西、上海,为什么时过半年多,PPI同比降幅却大为放缓?
记者认为,核心原因还在于这些地方最主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产业——钢铁和原煤价格大幅上升。
2015年12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涨幅是-17.2%,今年7月为-5.3%,上涨了近12个百分点;2015年12月钢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涨幅是-20.8%,今年7月为2%,上涨22.8个百分点。
例如,秦皇岛5500大卡发热量原煤的现货离岸在今年7月是420-430元左右每吨,比2015年12月的360元每吨左右的水平,上涨了约20%。2015年12月全国最大的钢铁产地河北唐山的钢坯价格是每吨1460元左右,到了2016年7月,价格是每吨2050元左右,涨幅高达40%左右。
而从产量来看,内蒙古、山西、贵州、新疆、山东、安徽等地都是煤炭大省,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山西、湖北、河南这些都是钢铁大省,就连上海上半年粗钢产量也有900多万吨。这些地区因为煤炭钢铁价格环比和同比回升,导致了其工业通缩程度缓解。
下游产业越多则通缩程度越低
但并非每个发展能源、原材料产业的地方工业通缩程度都高。
比如天津今年上半年的原油产量是1688.1万吨,位列全国第三。同期山东、广东、辽宁的原油产量分别是1156.2万吨、812.5万吨、507.9万吨,分别位居全国5-7位,但是这几个地方的PPI同比涨幅在全国靠前。
这与黑龙江、陕西不一样。这两个省份今年上半年的原油产量分别是1828.1万吨、1763.9万吨,为全国第一、第二名。但是陕西、新疆、黑龙江7月PPI同比涨幅分别为-5.1%、-4.4%、-4.3%,位列全国倒数。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原油加工量不高。
今年前6个月,原油加工量最大的是山东、辽宁、广东、江苏、上海、浙江。新疆和陕西虽产油多但加工量排名靠后,上半年原油加工量分别只有山东的1/6和1/4。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是-37.3%,今年7月为-15.9%。去年12月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出厂价格为-18.7%,今年7月为-9.2%。可以看出相比石油加工价格,石油开采出厂价格波动更大。
这表明产业越是往下游延伸,价格波动越小。
其实在钢铁领域也是这样,越往下游,实际产品价格更为稳定。比如汽车2015年12月出厂价格是同比下降1.2%,到了今年7月汽车出厂价格同比涨幅是-1.1%,半年间价格变化微乎其微。而上半年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分别是重庆、广东、上海和吉林。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上海和重庆的工业通缩程度低,是因为原材料和能源的下游产业多,价格也不会有太大波动,通缩程度也因此减轻。
至于新疆、陕西、黑龙江这些地区,未来经济要形成持续动力,需要减少工业的通缩压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过剩行业的产量,同时将能源原材料产业的链条做长,比如在发展石油开采业时,将石油加工业做大。
对于辽宁和河北而言,应该将钢铁与下游的汽车、家电等结合起来,提升附加值。
由此,下一步要实现工业通缩程度进一步好转,除了煤炭钢铁领域外,需对更多过剩行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产量,延伸产业链,做精做深产业层次。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