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能源评论 >

    煤炭行业去产能之思考

    2017-02-17 09:58 [能源评论]  来源于:今日智库    作者:今日智库
    导读:该不该去产能? 2015年煤炭消费量39亿吨,而国内产能57亿吨,产能远大于消费量,并且不少煤企受制于区位因素,地质条件,发展阶段的限制,开采运输成本比海运进口还高。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中后期,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中国能源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该不该去产能?
    2015年煤炭消费量39亿吨,而国内产能57亿吨,产能远大于消费量,并且不少煤企受制于区位因素,地质条件,发展阶段的限制,开采运输成本比海运进口还高。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中后期,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中国能源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能源需求量还会增长,但是由于新能源的冲击,煤炭市场存在产能的绝对过剩,必然要有部分产能退出。
    市场手段还是行政手段?
    从12年到15年,国家不是没有给煤炭市场自发调节的机会,那时候政府的口号也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企业固有的求生本能下大家都硬挺着不减产,一减产银行会就要上门催还贷款,还有政府保就业的压力。煤企为了维持生产,拖欠工资,拖欠付款,甚至借高利贷,就是指望有一天煤炭行情能回暖,可是煤价指数一直降到十多年来的最低点372元/吨,非但看不到市场好转的迹象,反而放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理论很美好,但是现实中煤炭企业不是经济学意义上自私自利的理性人,而要满足地方政府意志,煤炭市场和金融市场都不是完全的金融市场,要服从地方大局的需要,经常承担盈利之外的政策性任务。而对任期制的地方大员来说,所谓“地方大局”不过是把问题往后拖,别在我任期内爆发危机。于是我们看到中央喊出“市场自发调节”的口号,到了地方就变成煤炭企业通过不断加杠杆举债维持生存,僵尸化,透支宝贵的救市资源。拖了3年之后,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无奈权威人士出手:
    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
    行政手段去产能是迫不得已的。
    去产能的难点
    问题在于大量的关停并转带来的人员安置,债务处理等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矿业城镇从一开始就考虑资源枯竭后当地发展问题不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煤炭企业只是国家工厂的一个车间,利润全部上缴国家统一分配,没有给当地留下足够的储备发展基金,到90年代时期东部部分老矿已经开始出现困难,包括去年闹的地动山摇的双鸭山,在1999-2000年那时候当地财政已经非常困难。03年之后的黄金十年,本是转型的天赐良机,但相当一批煤企领导人又目光短浅,拿着利润去挥霍,或者出一些脑残政策,或者投资失误,更多的钱通过灰色黑色链条流出了煤企,流出了当地。有多少煤企在黄金十年将巨额利润投到落后的水泥、电解铝上产业的?大潮退去,大家发现煤炭靠不住了,可是这时候想转型却没钱了。现在不仅是没钱,更是债务缠身。
    和一般制造业不同的地方在于,煤炭行业依矿山而建,产业链长,从业人员多,配套设施完善,很容易形成煤炭城,城市一煤独大。黄金十年煤企工资高,人力都被吸引到煤炭行业,抑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离开煤炭,很多城市往往区位条件,水源,气候等并不好,转型缺乏增长点。
    煤炭的专业性非常强,体现在人员的工种专业性(如采矿工,选煤工等)和设备的专用性(如割煤机,液压支架等)上。不少老牌国有煤炭企业一线职工学历低,除本专业之外没有其他谋生技能,且年龄偏大,学习能力不足。某地组织困难煤企职工和东南沿海制造业企业的双选会,结果用人单位只要了保安、会计等通用性专业的人,煤企一线职工基本一个都没要。而煤炭设备的专用性决定了很多设备采购的时候几百万几百万,破产清算的时候由于行业不景气,无法转让,只能按废铁价格卖。
    今天煤炭行业的困局一句话:没钱。政府、企业、职工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责任。今天政府的核心关注点在推进去产能,这是当务之急,思路其实不复杂,就是:限产量→减库存→抬高煤价→改善资产负债表→推进关停并转→削产能→供需平衡,剩余企业利润恢复得以存活。这个链条的关键节点在于改善资产负债表的同时推进企业关停并转,一旦煤价抬高到成本之上,生产有利可图,煤企会想尽一切办法增产,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也会默许甚至配合企业应付上级的去产能。因此去产能的推进进度主要看执行力与阻力的博弈。
    对于一线职工,由于受教育程度所限,远离城市现代文明,在有些师爷眼里救他们是纯粹的没有回报的负担,救急不救贫,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高额回报的行业,才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因此,对一部分下岗职工来说,可能会像90年代的东北职工一样,“太阳永远也不会再升起,这就是现实”。现实很残酷,有能力还是早作打算。
    煤企职工的困境对个人的几点启示:
    1.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组织能养你一辈子,务必保持离开本单位还能谋生的能力,提高本领永远在路上。
    2.尽可能不从事专业性过强的工作,高考选专业的时候绝对不要选小众专业(指地质、石油、采矿、纺织等为某个行业设置的专业),哪怕你老爹是煤企老总,选个机械专业也比采矿工程好。机械进煤企一点问题没有,但采矿差不多只能去煤企。
    3.目光长远,增强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在黄金时期要留有足够的储备资金,努力增加财产性收入。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