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可发电 秸秆发酵变乙醇 武汉绿色新技术变废为宝
| 
	长江日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陈侣蓉)垃圾不再是负担,废电池、秸秆也能变废为宝。10月28日,在武汉中碳登大厦举行的2025年“武创荟”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上,一批助力武汉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技术集中亮相。 
	厨余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传统堆肥占地大、味道重,盐分还容易破坏土壤。武汉理工大学杨列团队创新研发了一套针对厨余垃圾的厌氧消化系统全链条碳计量智能管控平台,应用于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中。这套系统就像给垃圾处理厂装上了“智能大脑”,精准计算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大量厨余垃圾经过厌氧发酵(厌氧消化)产生沼气,用来发电。满负荷运行时,每年能发电6000万度,相当于减少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经新技术计量,沼气变成“碳资产”,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碳减排”变得可计量、可管理,甚至能进入碳市场交易,成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资产”。 
	吃完玉米剩下的玉米芯、田里废弃的秸秆,在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手里,能通过一种“运动发酵单胞菌”,神奇地快速分解为生物燃料——乙醇。公司创始人、湖北大学杨世辉教授带领团队,经过长期攻关,成功培育出这种“超级菌株”,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这项技术的国产化和自主化。 
	目前,该公司已实现千吨级高光纯乳酸、万吨级纤维素乙醇的示范生产。其生产的纤维素乙醇,作为生物质燃料,比传统汽油减少57%碳排放,生物基乳酸较传统塑料降碳高达98%。 
	武汉兰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速生植物“超级芦竹”修复土壤并生产绿色氢气、甲醇,为解决生态治理与能源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从让垃圾“发电”生财到把废电池、秸秆“点石成金”,再到突破核心生物技术瓶颈,武汉涌现的这些绿色新技术,不仅有效破解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难题,更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和绿色动能。 (编辑:韩语) | 

 国家能源集团青海龙源
国家能源集团青海龙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