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con组件功率虚标,要警觉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吹响了节能减排的冲锋号,目前光伏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能源支柱。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增并网容量7842.3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为374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为4096.3万千瓦。
随着近两年新型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度迅猛提速,市场上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组件产品也日益丰富。不同电池类型的组件产品,其功率测试所采用的“标尺”其实并不相同。经过业界多年应用的PERC产品,其标尺业界统一,不同机构间的偏差较小;而如TOPCon等新产品标尺在业界尚未完全统一,不同机构间测出的功率数值现阶段存在着一定差异。
由于各检测机构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部分送检产品功率明显高出量产产品功率,组件功率虚标乱象开始大行其道。根据中国计量院近期的调研巡标数据显示,发现一些机构对外标定组件功率的数据差距之大,令人目瞪口呆。
不同的第三方机构对同一块组件测出的功率数值与该组件的实际功率差异幅度不尽相同——在部分产品上,测出的功率数值会比实际功率高出近14W。
如果按目前1.3元/瓦左右的价格进行计算,消费者将要为这14W的测试误差付出近20元/每块组件的额外费用,更遑论电站装机量、发电量都被高估等带来的投资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等后果。
由于不同第三方机构对于光伏组件标定的功率数据并不统一,且相差较大。这使得有些光伏企业偏向选择虚标功率高的第三方机构。
什么是组件虚标功率呢?虚标功率,是指将组件的实际功率进行夸大宣传或者标高,标定的额定功率实际上小于使用功率的一种行为。虚标功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在产品宣传上,大幅提高组件宣传功率,突破可达成的组件功率上限,制造一些功率噱头;另一种为在产品交付上,将低功率的组件标为高功率组件交付给客户,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构成商业欺诈的行为。
商家虚标光伏组件功率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来是目前光伏行业新产品功率标准并不统一,部分企业倾向于虚标高功率,以吸引客户购买。
并且光伏组件的价格与功率直接先挂钩,某些厂家急功近利,就会将低功率的组件标为高功率组件后卖给客户,借此从中谋取高额利润。比如说,原本只有420W功率的组件被标成430W出售,相当于虚标了10W。如果按照1.3元/W的单价成本计算,则客户将为这并不存在的10W多付每块13元的组件成本。那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商业欺诈行为。
另外,还有一种会导致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的情况:在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去使用大量未经耐老化检测的廉价原材料,在后期电站运行过程中,原材料迅速老化,从而导致光伏组件发电效率下降和组件失效的问题频频发生。而光伏电站的电力产出不达标则直接导致了度电成本的增加和投资回报率的降低。与此同时,这对光伏电站的安全和运行也造成一定的风险,电站开发商也必须承受巨大的财务损失。
近年来,这样的案例只增不减,如果不对这种现象加以纠正,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或将受到极其不好的影响,甚至损害整个光伏行业的信誉度。比如前段时间,国内某企业销往欧洲的组件订单,其组件的实际功率比标称功率低了5-10W,被欧洲买家要求退货。退货的后果由这家企业自己承担,但却严重损害到整个中国光伏制造业的品牌声誉。
总的来说,除了使用廉价材料降低成本外,故意虚标大功率、就是通过高功率来吸引客户购买。那么,部分厂家对组件产品功率进行虚标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第一,对量产和送检产品品质进行严格把控。一般来说,5W左右的误差属于行业普遍认同范围,各认证机构的标版也会有一定功率差别,包括T?V莱茵、T?V南德、T?V北德、中国计量院等鉴定机构,对同一批次组件的功率鉴定结果存在些许差异。如果某光伏组件量产与送检产品品质差异过大,那就值得警惕。
第二,光伏行业要做好行业规范,制定好相关行业标准,对光伏企业的行为进行强制力的约束,从源头遏制虚标组件功率的产品出现。
第三,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需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监管和标准体系,比如近日提出的《光伏组件功率曲线评价方法》,就是通过建立中国典型气候气象数据库、实验室性能测试、权威模型计算,以此达到快速提供组件年发电量的数据结果。
总之,未来光伏企业和行业要做好行业规范,制定好相关行业标准。要及时消除功率偏离真值现象,提高组件功率量值溯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假”力度,才能有效制止虚标光伏组件功率的现象,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