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新能源 > 太阳能 >

    高层出走、债务危机、官司缠身!中利大败局

    2023-08-01 09:28 [太阳能]  来源于:华夏能源网    作者:华夏能源网
    导读:7月24、25日,流年不利的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利集团)接连传出两条坏消息: 一个是公司副董事长董曙光宣布辞职。董曙光1972年生人,此前曾在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正信新能源等企业担任高管。2021年1月,入职中利集团,担任集团董事及旗下腾晖光
    7月24、25日,流年不利的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利集团”)接连传出两条坏消息:
    一个是公司副董事长董曙光宣布辞职。董曙光1972年生人,此前曾在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正信新能源等企业担任高管。2021年1月,入职中利集团,担任集团董事及旗下腾晖光伏总裁。
    另一个是中利集团旗下子公司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腾晖光伏”)被申请破产了。申请破产经办方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此前6月份已送出《决定书》对腾晖光伏启动预重整。
    腾晖光伏对中利集团意义重大。当初,中利的光伏事业就是由收购腾晖开始,之后腾晖光伏发展成为全球前十大光伏制造商、国内最大的光伏电站开发商之一。如今,腾晖被申请破产,公司领头人辞职。两件事叠加在一起,反映出中利集团目前所处的处境已极其艰难。
    作为2010年就进入光伏行业的老牌企业,中利集团全力押注光伏电站,曾号称是“光伏扶贫第一股”。但也因此走上了为赚快钱不惜贷款垫资的不归路,以致背负巨额债务,发展后继乏力,在行业大爆发的关键时刻彻底掉队。
    当年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企业,早已实现升级跃迁。而中利集团则连年亏损,债务缠身,走到破产边缘。中利集团的败局之路,令人深思。
    1
    垫资坑了“光伏扶贫第一股”
    中利转型光伏,是从收购腾晖光伏股权开始的。
    成立于1988年的中利集团,前身是常熟市唐市电缆厂,创始人王柏兴以5000元资金创业,从阻燃耐火软电缆起步,之后扩大到特种电缆、光缆领域,并于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
    图片中利集团实控人王柏兴
    2011年,中利集团以4.82亿元的价格,从实控人王柏兴控制的江苏中鼎房地产公司手中收购江苏腾晖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腾晖光伏”)51%股权,中利由此进入光伏市场,主营业务为电池片组件和光伏电站。
    当时正值美国、欧盟对中国光伏启动“双反”调查,国内光伏厂商哀鸿遍野。但中利集团却对这一行业充满信心,其2011年财报中提到:“公司作为光伏行业的一名新进入者,具有设备先进、无历史负担、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在目前光伏行业大洗牌的环境下,公司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2011年,中利制定了“以光伏电站开发建设为主、光伏组件销售为辅”的经营策略,开始在中国西部大力投建光伏电站。2012年,中利在西部的光伏电站开发规模就超700MW。
    在光伏企业整体陷入亏损的大环境下,电站开发给中利带来了漂亮的业绩。笔者注意到,2012年,中利集团营收逆势增长31.8%,并实现净利润2.36亿元。也是这一年,光伏业务首次超越通信业务,成为中利第一大营收来源。
    尝到甜头之后,王柏兴的胆子更大了,进一步加大了对光伏电站的开发力度。
    2014年,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由此,光伏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普遍推开。抓住机会的中利迅速扩大光伏扶贫电站开发规模。这一年,中利集团的电站开发规模超过2GW,市值也首次突破100亿元,由此被冠以“光伏扶贫第一股”的称号。
    2015年,中利再加码,喊出了“万农光伏”的口号,一头扎进开发光伏电站的热潮中疯狂扩张。中利通过和地方政府合作,前期垫资建设电站,项目建好后产权归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则通过融资支付建设费用。
    既有国家扶贫政策鼓励,又有地方政府背书,光伏扶贫电站开发怎么看都是一门好生意。除了中利,通威股份(SH:600438)、正泰电器(SH:601877)、协鑫集成(SZ:002506)、晶澳科技(SZ:002459)等企业也纷纷入局。所不同的是,中利的做法最为激进,这为几年后的危机埋下祸根。
    2017年,中利集团的电站业务达到顶峰——全年签约520MW光伏扶贫电站,并为集团带来超过30亿元的收入。光伏扶贫电站毛利高达29.6%,比商业电站还高10%。
    这一年,中利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94.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9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06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11.49%。公司年报称,光伏扶贫电站是“公司2017年的主要业绩来源”。
    但光鲜数字背后不为人知的事实是,2017年底中利集团已经为43个贫困县垫付超50亿元资金。
    2018年3月,政策风云突变。针对当时光伏扶贫电站无序扩张,大量项目建成无法并网等问题,国家发布“光伏扶贫”新政,规定贫困县光伏扶贫项目不能举债建设,企业也不能入股。新政一出,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热情迅速降至冰点。
    从此,中利步入下坡路。2018年,中利集团营收同比下滑13.85%,并迎来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2.88亿元。
    与此同时,垫资模式埋下的危机也被引爆。2018年,中利集团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达到110.09亿元,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账款总额高达117.74亿元。两相比较,应收账款已无法覆盖债务总额。而受应收账款无法回收影响,当年中利集团还计提了16亿元坏账。
    上百亿的债务,更让中利背上了沉重的利息包袱,仅2018年的利息就高达7.93亿元。更可怕的是,从上市至2018年中利集团历年利息支出总和高达43.22亿元,而同期净利润总和仅为17.80亿元。等于这么多年,中利不仅一毛钱没赚到,还倒欠银行25.4亿元利息。
    无奈之下,2018年11月,实控人王柏兴把所持中利集团股份的99.86%都做了质押。多年创业的心血,化成了一把辛酸泪。
    2
    雪上加霜,再遇诈骗局
    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中国光伏迎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如果中利集团能够把握时机,或许还翻身有望。然而,中利的发展却走向了另一个诡谲方向。
    2021年8月,中利集团曝出踩雷“专网通信”骗局。
    踩雷这一骗局,与中利集团的另一主营产业通信业务有关。专网通信,是指为专业用户提供无线网络通信服务,多应用于军队、政府、公安等要求保证安全保密和网络稳定的客户。
    前几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广泛应用,专网通信有诸多政策利好,一些企业也开始布局这一领域。一个名叫隋田利的神秘人,借机瞄准上市公司,撒出了一张以“专网通信业务”为幌子的隐蔽融资性贸易网络。
    这张“网”中,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厂家均系“指定”,上市公司只是参与中间环节,如通信设备的加工、组装、检测及销售。产业链实行的是“以销定产”模式,即中间商是根据下游客户的需求向上游供货商购置原材料加工。中间商需要向上游订货,需要提前一次性支付70%甚至100%的款项,但中间商对下游却只能收取10%的预付款,等到产品交货验收后客户再结清余款。
    开始一切正常,上市公司看到业绩提升便会不断加大投入。如此几轮下来,要么上游供应商套到巨额预付款,却不供货,要么下游客户收到货却不支付剩余款项,上市公司便被“套牢”。
    2021年,至少13家上市公司钻进了这个“专网通信”骗局的“套”,而中利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中利2021年《关于公司重大风险的提示公告》中提到,在公司涉及与上海电气(SH:601727)业务逾期应收账款合计5.07亿元。此外到6月30日,旗下中利电子也与上海电气涉及逾期应收账款合计8.78亿元,该业务的材料预付款项7.71亿元。同时,中利电子还与海高通信、鸿孜通信存在预付款项金额7.7亿元。
    笔者注意到,2021年中利集团受专网业务爆雷影响,涉及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融资担保、长期股权投资损失等共计23.52亿元。
    在光伏行业迎来大发展的关键时刻,原本就脆弱的中利财务遭受重击,也让它错失了最后翻身的机会。
    面对财务困境,中利曾尝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改善现状。2018年至2021年底,中利曾通过五次定增融资,依然未能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无奈之下,只得走上了变卖家产的道路。
    2019年中利集团将其旗下优质资产中利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31.86%的股权以6.31亿元价格出售;2021年将旗下欧洲两家孙公司100%股权,以185.7万欧元的价格转出;同年其控股股东中利控股又将其持有的公司4890万股股份以1.87亿元的价格转让给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然而,企业状况并未好转。到2022年底,中利已经连续四年亏损,净亏损额合计75.64亿元。其中,2020年和2021年亏损最为严重,合计超过60亿元。即使在整个光伏行业高景气的2022年,中利仍然亏损4.9亿元。今年上半年,中利又预期亏损2.1-2.84亿元。
    到今年一季度末,中利集团总负债已达到79.9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0.6%。
    3
    翻身无望,破罐破摔
    或许是觉得翻身无望,中利集团的实控人王柏兴也开始破罐破摔,指望在企业倒下前捞一笔。在2020和2021年,王柏兴通过其另一家企业中利控股先后占用中利集团两笔资金,分别为4.34亿元和8.79亿元。
    在深交所问询函的压力下,王柏兴所持18.30%中利集团股份被司法冻结,同时王柏兴上缴30.55万平方米土地以及地上建筑物给中利集团以资抵债,中利集团对王柏兴给予内部通报批评,并罚款100万元。
    但与占用资金相比,这点资产远不能抵债。经查证,王柏兴上缴公司的土地位于辽宁省铁岭县,且为住房性质,根本不值钱。王柏兴这一操作,被媒体评论是“打的一手好算盘”。截至5月23日,王柏兴及其关联方仍有8.77亿元未归还。
    目前,公司仍寄希望于在光伏行业折腾,但由于早期发展中主要精力是做电站,中利并未重视对电池组件的技术研发,这使得企业在之后市场竞争中技术弱点逐渐凸显。如2020年中利光伏业务的毛利率仅为0.57%,2021年仅为1.58%,远低于同行业。
    面对当前行业技术更迭的局面,中利也想加强先进产能的布局,在2021半年报中,中利曾提到“光伏行业未来要经历‘HJT替代PERC’的重大技术变革,由此行业竞争格局将重新洗牌,这对于自身而言,是一次巨大机会。”然而,没有钱终究是办不了事,机会成空。
    笔者注意到,2022年3月22日,中利集团又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腾晖光伏与河北省阜平县人民政府以及下属众为新能源签署《合作协议》,在未来5年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基地。合作内容主要涉及光伏制造、发电项目等产业链发展方向,该合作协议总投资约为260亿元。
    事实证明,这又是中利集团抛出的一张“大饼”。2020年亏损22亿元,2021年亏损14亿元,同母公司一样也是连年亏损的腾晖光伏,如何能撑起260亿的投资项目?
    另外一方面,债权人也在步步紧逼。2023年2月24日,中利公告称,法院已同意受理债权人对ST中利的预重整申请并指定临时管理人。6月2日,中利又发布公告称,苏州中院决定对中利旗下腾晖光伏和中联光电分别启动预重整。债务重整之后中利集团会是什么模样,一切充满未知。
    作为较早进入光伏的老牌企业,中利集团曾经有大把的机会加大研发投入,做强核心技术,然而中利却一心挣快钱,甚至不惜贷款垫资,以致为后来发展埋下隐患。一步错,步步错,造成如今的败局。
    政策变化、财务问题固然影响很大,但看错了方向、走错了路子才是主因。在日子好过时丢掉了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打造,等于是砸了自己的饭碗,最终被甩出局。这样的惨痛教训,值得所有光伏企业警醒。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