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新能源 > 太阳能 >

    产业配套:投资商与制造业被迫捆绑的“无解”困局

    2022-06-22 09:37 [太阳能]  来源于:光伏們    作者:光伏們
    导读:在国家主管部门多次强调风、光大基地项目应开尽开、能开尽开的同时,让新能源投资商头疼的问题却一茬接一茬。产业配套是个大问题,一位中部省份的投资企业感慨道。 与双碳、平价一同而来的,还有各地对新能源投资的产业配套要求,2021年以来,包括云南、广西
    在国家主管部门多次强调风、光大基地项目“应开尽开、能开尽开”的同时,让新能源投资商头疼的问题却一茬接一茬。“产业配套是个大问题”,一位中部省份的投资企业感慨道。
    与双碳、平价一同而来的,还有各地对新能源投资的产业配套要求,2021年以来,包括云南、广西、湖北、贵州、宁夏、安徽等省份均提出了产业配套的要求。产业配套从一年前的个别现象到现在俨然已经成为新能源投资商获取指标的“标配”。
    产业配套:新能源开发压力所在
    多家新能源投资商向笔者表示,产业配套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一边跟政府讨价还价,一边对设备制造商连哄带吓唬的让企业落产业”,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新能源投资领域,这是目前投资商面对地方政府产业配套要求的主流方式。
    众所周知,目前新能源投资领域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其中大部分企业的主应业务为电力投资,这意味着投资商并没有制造业板块。某央企区域负责人告诉笔者,其所负责的省份几乎每个县都提出了资源换产业的规则,对于这样的诉求,投资商几乎没有选择。“电力央企是根本没有产业可以落地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与民营制造企业绑定申报项目,用设备换资源;二是通过其他明目来达成政府的诉求,比如修路、捐建小学等”。
    也有投资商戏言,“全集团的其他产业板块都被新能源拉着一起去跟地方政府谈判,明码标价,xx亿元产业投资置换xxGW的新能源建设指标,这几乎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常态化操作”。
    “没有产业配套,新能源开发业务寸步难行”,一位来自一线开发人员的结论反映了当前行业大部分从业主的心声,上门跟政府谈项目的企业太多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有产业才能奉为座上宾。
    从无人问津到地方招商引资的“香饽饽”,新能源行业仅仅用了数年。来自双碳目标的催化,吸引了投资商、开发商、建设方、路条方以及各路跨界的企业与资本。“市场被炒火了,一同炒火的还有地方政府的‘胃口’”,一位央企的区域开发副总认为,“是市场把地方政府的胃口提起来的”。去年7月份,其所在的省份某地级市召开项目说明会,“100MW的项目指标要求5亿元的产业配套,人多的会场都坐不下了,至少去了30家企业”。
    在全国新能源项目轰轰烈烈的开发大势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看似风风火火,投资企业却已然苦不堪言,开发压力巨大。而对于在这场项目开发竞争中,被迫参与其中的制造企业来说,进行产业投资的衡量标准却并不仅仅是地方政府承诺的项目建设规模。
    制造企业:双重身份下的顾虑
    尽管产业配套正成为新能源投资的“必选项”,但对于大部分的地方政府来说,只是提出了配套产业的要求,却并没有给出产业经营所需要的营商环境。
    事实上,在双碳潮流的推动下,光伏制造业近两年的扩产动作也在持续加码。但是作为供应商,光伏制造企业却在获取项目指标这场竞争中兼顾被迫参与产业换资源的双重身份。
    从去年以来,不少地区的新能源项目竞标中出现了以一家投资商+光伏制造/本地企业联合体的形式,简言之,即通过民营企业的产业优势置换项目资源,项目控股权归投资方,在后续项目建设中,制造企业可以优先锁定产品供应份额。
    自风光大基地计划推出后,不少制造企业也瞄准了内蒙、青海、新疆等基地项目集中的地区开始布局相关产能,试图在本地供应中分羹。
    但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异地扩产需要考虑的维度多且需要符合商业逻辑,“大部分企业只是签了承诺书先把项目建设指标拿到,真正在本地投产的企业其实很少”,某企业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企业落地产业主要看重几个方面,包括税收优惠、厂房以及投资补贴等,高耗能的产业也会跟地方政府进行电价的谈判,“其实企业主要还是看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毕竟这涉及到企业未来整体的运营成本与利润,但大部分需要产业投资的地区实际上并不具备吸引制造业落地的能力与环境”。
    不同生产环节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云南、新疆凭借丰富的硅粉资源以及低廉的电价曾吸引了中国超过80%的多晶硅以及超过百吉瓦的硅片产能落地,云南省更是提出了打造“光伏之都”的雄心壮志。
    但双控形势愈发严峻,各省均对高耗能产业提出了相关要求。此前,硅片龙头宣布此前享受的云南优惠电价被取消。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在双控的大形势下,预计各地未来会陆续提高高耗能产业的用电价格,这也意味着,电价优势将在未来产业落地中逐步失去竞争力,真正考验的便是政府对于产业落地的支撑能力了。而失去电价优势的云南也正在借助新能源项目投资的产业配套来带动新一轮的新能源制造业落地。
    事实上,近两年,光伏制造业尤其是电池、组件及相关配套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三大产业基地,包括江苏盐城、浙江义乌、安徽滁州等,据相关企业透露,这三个地区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的吸引相关产业落地,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其实主要依靠的的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主动性以及提供给企业的良好营商环境,市场是逐利的,而企业与政府之间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发展光伏制造中心,单一的以资源换产业无异于饮鸩止渴。当下各地标配式的新能源开发让开发人士苦不堪言,有行业人士建议到,双碳目标应该分解到市县级,而不是只压在国有企业身上,这样或许才能刹一下产业配套的风气了。
    一位在新能源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士认为,“应该理性看待新能源的发展,而不是刻意隐含某种政治任务。任何产业行业项目,最终都是要有经济性,否则就不可持续”。疯狂的新能源开发与层出不穷的产业配套要求,实际上如出一辙。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