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新能源 > 太阳能 >

    复盘硅料涨跌,在吃肉时养虎,在作死中苟活

    2022-04-14 09:35 [太阳能]  来源于:全球光伏    作者:全球光伏
    导读:多晶硅13连涨,复投料均价已到251.5元/kg。 过去20年,一个以量降本的行业,竟然玩起了缺货和涨价,这就是全球的光伏多晶硅行业。 不仅涨价,而且能够持续上涨,并在价格极限高位维持,这就是全球的光伏多晶硅行业。 然而,曾经涨价的历史告诉大家,当多晶硅
    多晶硅13连涨,复投料均价已到251.5元/kg。
    过去20年,一个以量降本的行业,竟然玩起了缺货和涨价,这就是全球的光伏多晶硅行业。
    不仅涨价,而且能够持续上涨,并在价格极限高位维持,这就是全球的光伏多晶硅行业。
    然而,曾经涨价的历史告诉大家,当多晶硅持续涨价时,有人在作死,有人在重生,更多的人正在忍受煎熬。而当硅料跌价时才发现,吃肉的原来是在养虎。
    1. 第一轮跌价干死了谁?
    多晶硅第一轮跌价是上世纪末,一直到2002年。由于供过于求,2002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价格下滑到每公斤20-25美元。媒体报道称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多年来因为成本与价格倒挂,由1984年的14家144吨年产量下降到1999年的两家和60吨产量,到2002年只剩下峨眉半导体和洛阳单晶硅还在维持。
    为何生产成本倒挂?因为中国多晶硅生产技不如人,很多硅料生产出来后由于纯度不够,良率不高,只能当垃圾填埋。其次生产规模不如国外,生产设备都要承受进口高价,成本必然比海外要高。彼时年产1000吨以上的大型多晶硅都集中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其中美国占了总产量的56%,德、意占20%。
    在上世纪80年代市场尚未开放时,国产硅料有高价维持;在90年代加速开放后,进口硅料瞬间就抢占了国内市场。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自然一路走低,成本更高的国内厂家生存空间也就消失,剩下的峨眉半导体和洛阳单晶硅,与其说还在销售,不如说是国家在养着。
    2. 第一轮涨价养活了谁?
    从2003年起,多晶硅一反跌势,开始涨价了,从每公斤20-25美元一直涨到2005年的60美元,然后一路飙升到2008年的400-500美元。
    不要说500美元,就算是50美元也足够让中国多晶硅产业兴奋。当年被中国多晶硅厂家当垃圾填埋的废硅料又被挖出来当宝贝出售。从2005年四川新光硅业多晶硅项目投产起,赛维(2005)、协鑫中能(2006)、神舟硅业(2007)纷纷成立。此前报道显示,神舟硅业一期多晶硅项目的成本在25美元/kg以上,在神舟硅业之前投产的新光硅业、赛维、协鑫等则成本更高。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初为了赶投产时间,多晶硅设备大多都是进口,有些企业为抢工期选择空运。
    多晶硅价格在2008年底开始回落,但到2010年底,每公斤多晶硅价格仍超过100美元。新进的硅料企业即便成本高企,也赚的盆满钵满,更不用说那些海外硅料巨头了。
    第一轮涨价,肥了那些吃肉的,却也养活了一批新入门的企业,对于吃肉的企业来说,隐患已经埋下。
    3. 第二轮跌价干死了谁?
    从2008年下半年起,欧美硅料扩产加上中国新上马的多晶硅企业逐渐投产,疯狂的多晶硅价格终于开始回落,但到2010年底,每公斤仍超过100美元。因此,尽管欧美政府正着魔似地发展光伏,光伏系统的成本也因为中国的参与抵消了部分多晶硅涨价的影响,但2010年前光伏系统成本仍很高,政府需要给的装机补贴或度电补贴也很高。以2009年中国实施金太阳工程为例,政府给的补贴高达20元/瓦,光伏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
    但到2011年,中国硅料厂家基本已完成对多晶硅技术的消化,新建产能都已顺利投产,产量猛增,多晶硅价格坠崖了!一年中,多晶硅价格从年初的700元/kg一直跌落到年末的200元/kg!注意,这里的单位是RMB,也就是说硅料价格已接近2002年时的历史低价!
    图2:2011年硅料从700RMB跌到200  来源 Solarwitt
    在这一轮多晶硅疯狂降价中,光伏装机成本急降,光伏制造立刻接盘,整个光伏行业瞬间爆发。2011年,欧盟光伏装机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1.4GW,这一记录直到2021年才被再次打破!
    2011年,美国新增光伏装机增速达到69.5%,中国光伏新增装机从2010年的19.59万千瓦上升到196.0万千瓦,增长900%。
    这么高的装机量,自然养活了产业链一批人,但却也害死了另一批。
    第一类受害者,你可能想不到,竟然是各国政府!
    那时的光伏装机都是要靠政府补贴才能维续的。2010年硅料价格仍在100美元以上,各国政府对光伏装机的每瓦补贴自然也很高(2010年前还不流行度电补贴,是按照装机量来计算补贴)。2011年瞬间爆发的装机量,对应的光伏装机补贴也瞬间飙升,让本来就已饱受2008年金融危机之痛的欧美各国瞬间傻眼。
    额,没钱了!
    第二类受害者,是那些疯狂上马的中国硅料厂家。
    前面提到神舟硅业一期多晶硅项目的成本在25美元/kg以上,在神舟硅业之前投产的新光硅业、赛维、协鑫等则成本更高。当硅料价格降到200元RMB以下时,这些硅料厂家瞬间傻眼,最先入局的新光硅业2011年竟然停产了。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即便光伏装机继续增长,中国还对海外实施多晶硅双反,但这些中国光伏硅料厂家纷纷进入破产程序,要么重组,要么另谋出路。
    第三类受害者,是那些光伏行业红极一时的“S”公司。
    硅料价格飙涨之际,以当年的全球光伏组件龙头企业美国SolarWolrd、中国尚德电力等为首的一众厂家,选择了与硅料供应商签订锁定价格的十年供应长单。当硅料涨价时,该决策自然很爽;但当硅料暴跌时,这些厂商瞬间懵逼了
    而2010年前后新成立的中国光伏企业,由于规模太小,还没有资格和硅料供应商签订固定价格长单,反而在2008年末开始的硅料降价中享受到了莫名其妙的红利。从2008年到2010年的硅料价格暴跌还没有超过长单价格的波动和忍受极限,但2011年的新一轮暴跌,到2012年硅料价格仅为RMB100元/kg,让SolarWorld、尚德等完全丧失了与新玩家的竞争力。
    彼时,尚德选择以违约金来终止硅料长单合同,而SolarWorld等海外企业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对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提起双反调查!
    第四类受害者,是薄膜光伏。
    硅料价格暴涨,让原本看好晶硅的投资纷纷进入薄膜,连尚德都选择在上海建设薄膜光伏产能。当硅料价格暴跌时,晶硅成本再次下降,薄膜光伏的投资回报就成了问题。像尚德薄膜项目、新奥太阳能等也就无法继续了。
    4. 第二轮涨价谁完了?
    当写到第二轮涨价,应该是养活了谁,但在第二轮涨价中,一些老牌硅料企业却无法继续了。
    从2013年起,硅料价格一改跌跌不休,抬头涨价了,一直到2015年的150元/kg左右,涨幅达到50%。然而,这一轮涨价,并没有美国硅料龙头企业什么事情。
    因为从2013年起,中国开始对进口多晶硅料实施双反了,尤其是对美国多晶硅料征收57%的反倾销税。而201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从此前两年的百万千瓦一跃进入千万千瓦规模,同比增长1100%,首次荣登全球新增装机量榜首。
    强劲的国内装机带动了对多晶硅的需求,而进口硅料由于57%的反倾销税而被挡在门外,尤其是2015年初的二次双反,将来料加工的保税多晶硅都拒之门外,硅料价格的涨幅对应于反倾销税的税率,完美的匹配。
    第二轮涨价中,中国的硅料企业完胜,美国硅料企业完败,欧洲硅料企业由于“价格承诺”而得以维续。在多晶硅价格第二轮反弹到150元第二波高位之际,美国道康宁宣布关闭其田纳西州刚完成调试的多晶硅新工厂。
    此后,硅料价格略有下行到120元/kg附近,而REC美国工厂也关闭产能,美国再无太阳能级多晶硅供应。
    而美国多晶硅料企业的退出,尽管是源自两国的光伏贸易战,但归根结底还是美国硅料企业自己“作死”!守着硅料涨价时的暴利,当价格暴跌时依旧按照长单锁价锁量的合同执行,以至于把SolarWorld等龙头企业逼疯。从合同履约诚信的角度来说美国的硅料供应商没有错,SolarWorld等的怨气也只能发在中国竞争对手身上,但那些硅料企业以前口口声声说的“Help You Invent the Future”、“Win-Win”,彼时彼刻都到哪里去了呢?
    在价格与暴利面前,曾经的硅料供应商,非作死,能不活?
    5. 第三轮跌价,谁完了?
    有中国企业参与的领域,必然是成本大降。
    2015年中,中国推出光伏领跑者计划,鼓励先进产能、先进技术,以领跑者示范基地大力推动国内光伏装机,中国光伏装机量从新增装机第一宝座再荣登装机总量第一宝座,2017年更是创造了53.41GW的全球新增记录,对多晶硅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但由于中国硅料产能的扩张,从2015年中到2018年中,硅料的价格始终稳定在125元上下波动。
    稳定的硅料价格也让韩国OCI、德国Wacker等供应商缓了一口气,尽管价格较低,备受中国硅料产能的挤压,但在中国光伏装机量的刺激下,也不算太坏。
    这一切,都因为2018年5.31日的一纸新政发生了改变。新政掐住了疯狂的光伏装机,2018年中国新增光伏仅44.73GW,同比下降20%;2019年新增光伏仅30.05GW,2017年的记录正在成为历史。
    而与之对应的,光伏硅料的产能严重过剩,价格从2018年上半年的125元/kg左右一路下跌到2020年6月的60元/kg左右。这是光伏多晶硅料价格的第三轮跳水。
    这一轮跳水中,中国硅料企业由于大多是新进产能。在第二轮硅料跌价过程中那些交了学费的第一批入门者,为中国多晶硅产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和运营经验。新入局者如通威、东方希望、协鑫、新特等技术领先、规模大、电价便宜,尽管到到60元/kg已是亏损临界但也还在艰难的支撑。
    但海外供应商韩国OC、德国Wacker除了技术和生产成本不行,还要面对物流和关税上的劣势,尽管折旧成本相对有优势,但在这一轮跳水中,2020年2月OCI确认退出太阳能级多晶硅料,2019年底,瓦克??赖上中国,哭诉7.5亿欧元减值,并在2020年初??公告历史最大全年亏损。
    这一轮跌价中,OCI完败,Wacker前途未卜,尽管中国多晶硅料厂商日子也不好过,但显然曾经的“学生”已经被“养成虎”,并成为竞争对手的掘墓人。
    6. 第三轮涨价,谁完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从2020年7月起,多晶硅料开始了第三轮轰轰烈烈的涨价,一直持续到2021年底。
    在这一轮轰轰烈烈的涨价中,由于光伏基本实现去补贴,也没有锁量锁价的长单,最痛苦的莫过于没有垂直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以及光伏电站开发商。2021年中的??光伏《吐槽大会》上光伏电池企业就讲述了其遭遇,而2021年度中国集中式光伏的装机量首次成为配角,低于分布式装机,也暴露出有众多的开发商还在等待。
    根据笔者了解,2021年度的硅料涨价中,受伤最深的是海外业务。或许是海外订单的签订有更长的提前,加上毁约的代价和议价的难度,根据已发布的年报,国内有组件龙头企业的亏损就解释为海外订单太多。
    在国外市场,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开发商的履约精神也传递到了光伏系统供应商。由于系统成本上升,跟踪成为降本的最好手段,2022年美国、欧洲跟踪支架的用量都大大超过往年,但排名前五的跟踪支架厂商都预告了年度业绩亏损。
    由于光伏在资本市场的火热,迄今为止,尚未有明确“完了”的报告。
    7. 第三轮涨价,是福是祸?
    第三轮涨价中,有没有谁“完了”尚不得知,但最大的获益者当属硅料供应商,不只是中国硅料企业,连德国Wacker都公告了??2021年度13000%的利润增长。
    除了Wacker,本已退出太阳能级多晶硅业务的OCI又开始出货了,韩华新能源牵手REC重启美国2万吨多晶硅生产,连从未听说过的英国Ferroglobe 都计划重启南非多晶硅厂,以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
    十年前,Hemlock的多晶硅供应量达到4.3万吨峰值,此后不仅田纳西州新工厂未能投入运营,其老厂的产量目前也只有峰值的一半不到。由于双反仍在,Hemlock无法享受这一轮多晶硅涨价的红利,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电子级多晶硅涨价的红利。但2020年9月,Hemlock收购了杜邦的TCS工厂准备再度进入太阳能级多晶硅并打造垂直一体化供应链。
    而从2019年Wacker的多晶硅业务持续亏损可以推测,如果没有2020年的新一轮涨价,Wacker可能也要像OCI一样放弃太阳能级多晶硅业务了。同样的故事在中国,保利协鑫由于在单多晶之争中落败,2020年前遭遇了巨大的财务危机,经过2021年,保利协鑫再次成为为“暴利协鑫”。
    多晶硅涨价挽救了OCI,挽救了Wacker,还让REC、Ferroglobe、Hemlock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而这一轮缓冲,还得到了美国所谓“Forced Labor”、“海关暂扣”,以及“东南亚光伏反规避调查”的加持。
    在中、美、欧、印四大光伏市场都全力发起“光伏本土制造”的政治背景下,在新一轮能源危机带来的可再生能源巨大红利下,OCI、Wacker、REC、Hemlock等都在等一个机会。这一轮长时间持续的硅料涨价,让濒临放弃的硅料供应商缓过神来,让已经不抱希望的硅料供应商等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8. 第三轮涨价,养虎或为患
    第三轮硅料涨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养虎”的事实已经形成!本来行将崩溃的海外多晶硅料供应商,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2021年底,硅料价格来了个假摔,从270高位直接掉到220,引发了1-2月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的一个小高潮。在行业期盼新一轮降价时,硅料价格却开始反弹,截至今日,今年多晶硅料已经实现13连涨。
    看来高价硅料,不只是要养“虎”,还要养更多的“虎”,养更强壮的“虎”,养到REC、Hemlock实在忍不住开始复产,养到美国反规避调查确认后美国本土电池、组件制造工厂不用担心其硅料供应,养到美国所谓的“Forced Labor”谎言背后的目的得以实现。
    一年后,美国光伏贸易壁垒下成功打造出本土的光伏产业链,欧洲的“将太阳能制造带回欧洲”成功得到Wacker的供应保障,印度信实集团控股的REC Silicon成功复产,也不再需要中国的多晶硅。而中国多晶硅的新一轮产能将全部释放,新一轮的内卷、新一轮的杀价又将重现。
    到那时,中国的低价多晶硅还能攻破美、欧、印的“本土制造”壁垒吗?

    (编辑:韩语)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