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工业园区级“新型电力系统”雏形显现
近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城市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论坛在浙江海宁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仍存在对电力平衡支撑能力不足、调峰能力不足以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新能源接入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而弹性电力系统是应对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要通过开展弹性电力系统相关标准与理论基础研究、发展弹性电力系统关键技术、政策引导推动弹性电力系统相关项目落地、推动和优化弹性资源开发利用四项举措,全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记者了解到,经过十多年培育,海宁新能源产业形成了集光伏、风电等生产、应用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光伏产业集聚区之一。上半年,海宁在全国首个城市能源互联网项目基础上,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首域示范。
3月31日,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和浙江首个“绿色低碳工业园建设示范区”在海宁尖山新区挂牌成立。5月14日,浙江首个地方性电力需求侧响应补贴政策在尖山新区出台。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指出了奔赴“双碳”目标的途径。
示范区成立3个月来,成效显著。在电源侧:率先建成的光伏群调群控系统,将上百座屋顶光伏发电站化零为整,成为一座“虚拟电厂”。在此基础上,尖山分布式光伏容量从22.4万千瓦增长到24.2万千瓦增长8%。在电网侧:通过配电网改造,实现了配网自动化100%全覆盖。在负荷侧:尖山新区出台全省首个电力需求响应地方补贴政策,吸引了347家企业100%签约。更有2.18万千瓦时秒级可中断负荷,确保在电网遭受重大冲击时能快速切断负荷,保证大电网的运行。在储能侧:投运全省首个用户侧“光伏+储能”项目,形成了线路级、微网级、移动式等多场景储能综合应用体系,总装机达到1500千瓦。
6月30日,海宁尖山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正式上线。至此,全国首个工业园区级“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雏形在海宁率先建成,实现了电源、电网、负荷(用户)、储能四侧资源聚合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通过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前每年可消纳尖山新区本地新能源发电量5亿多千瓦时,占地区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超过30%,人均光伏容量9.7千瓦。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