厮杀激烈!五大六小VS地方能源集团,谁占主场?
曾几何时,能源领域以“五大六小”电力集团为产业“带头大哥”,地方能源国企基本属于本土化发展。但时至今日,地方能源国企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
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inencom)统计发现,由地方国资委控股的能源企业的数量正在增加,全国各省从事能源相关的企业已经有46家,除港澳台之外,几乎每个省级行政区至少有一家地方能源集团,而这些地方能源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在向全国范围扩张,与“五大六小”电力集团“抢市场”已成家常便饭。这让国内能源产业整体处于紧张的竞争态势中。
各地方GDP要靠能源拉动
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兴起时,全国各地不分央企国企还是民企,几乎都有相应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但房地产悄无声息地没落之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就落在能源产业的“肩头”。
从历史的角度看,能源产业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只是此前人们被房地产业的“泡沫式”发展迷了双眼,并没有看清能源行业的实力。
比如像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是我国能源大省。山西、内蒙古和陕西三省份煤炭产量占比国内的70%以上,加上占全国产量接近10%的新疆,四省份的煤炭产量占据全国80%。在前两年煤炭行情上行周期中,这些省份经济增速在全国排名相当靠前,2022年,因为疫情影响,全国GDP仅增长了3%,但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长水平。其中,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分别以4.4%、4.3%和4.2%位居全国省份增速榜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位,新疆也增长了3.2%。
这仅仅是化石能源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一个体现。而我国自从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对弈地方GDP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根据今年上半年各省GDP排名,整体来看,上半年沪、苏、浙、皖都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比增速均远超过5.5%的全国平均增速,四地数据也均高于年初制定的全年目标增速。
作为长江三角洲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上半年新能源等相关产业,成为带动相关省市GDP的新动能。上半年,上海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值分别同比增长69.8%、57.8%和33.1%。
作为制造强省的江苏,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占GDP比重36.3%,成为了江苏经济稳定恢复的“压舱石”。
上半年,浙江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9%、9.4%和8.4%。安徽的新能源产业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安徽工业生产增速回升,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合计出口219.3亿元,增长51.7%,拉动安徽出口增长3.4个百分点。
各地方政府应该是认清了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对地方GDP的拉动作用,地方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地方能源集团的整合,新疆能源集团、广西能源集团、贵州能源集团也在近期通过整合重新挂牌营业。
地方政府之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将原来多家能源公司整合,应该是想让曾经业务较为单一的地方能源集团可以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进行重组整合,也有利于将资本和项目集中于一家公司,这样可以增加其在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实力不输央企
地方能源企业虽然归属地方国资委主管,但它们在某些方面的实力却不输央企。
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inencom)获悉,山东能源集团电力产业现有装机及在建容量16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搭建了省级投资平台,实施风光储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渤中9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成为我国“十四五”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最大规模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
截至2022年底,京能集团资产规模达到4211亿元,运营装机容量3868万千瓦。到去年末,京能集团控股企业光伏装机总规模为837.424万千瓦。今年上半年,京能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京能清洁能源,其风力发电业务板块发电量65.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06%;远高于全国增幅4.07个百分点的水平;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1237小时,较去年同期提高51小时;光伏发电业务板块发电量25.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1%,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691小时,同样远高于全国33小时的平均水平。
整合后的晋能控股,虽然有很浓重的煤炭底色,但在发展新能源的大潮中,晋能控股也制定了自身的清洁能源装机规划,其中提出,到“十四五”末,晋能控股集团清洁能源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力争达到4000万千瓦,占比达到总装机容量的50%以上。
从晋能控股新增新能源装机3000万千瓦的目标来看,跟五大电力集团中的大唐的集团的装机目标不相上下。因为大唐集团“十四五”期间新上风电、光伏装机也只有3800万千瓦。
甚至有些地方能源集团已经将市场在国内多省布局。比如冀中能源集团的业务范围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14个省区;安徽的皖能集团已构建起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全省天然气支干线管网;广西能源集团,其发展定位是深入实施“三海”战略,包括到海边去,打造北部湾沿海清洁能源综合基地;到海上去,打造北部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到海外去,挖掘与东盟国家能源领域合作机遇。
越来越多的地方能源企业搅动国内乃至世界能源市场,让中央能源集团和地方能源集团已经可以分庭抗礼,形成竞争的态势。
合作还是对抗怎么选?
国家已经感觉到央企投入到能源产业的热情绝不亚于当年对房地产的热度,如果一百来家央企都去干新能源的话,那市场将会呈现怎样的乱象?
能源产业尤其是风电、光伏这样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空间,项目建设也需要资源配置合理。即使国家出台政策限制非能源类央企进入新能源产业,以当前央企和地方企业现存的规模,其竞争压力也会相当大。
某些地方政府可能会对外来能源企业参与本地项目设置“门槛”或者其他隐形条件,非本土能源企业进入需要支付高额非系统成本。低价中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项目可能滋生,能源领域的腐败问题也会愈加严重。
因此,对于央企和地方国企来说,与其争斗不如合作来得更划算。央企具备品牌优势、低成本融资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能力;地方国企具备地缘优势、当地资源优势和与相关部门协调能力,如果两者结合,在开发能源项目过程中可能实现双赢的效果。
2022年11月,蒙能集团与三峡集团所属内蒙古三峡陆上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共同投资组建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风光基地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此举为央企与地方能源企业的合作联动开了个好头儿。
还有一些央企正在通过投资参股地方能源国企的模式,与地方能源企业展开新的合作。2019年10月9日,山东国有企业山东发展投资集团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组建山东绿色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加快推动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
今年8月22日,中国一重联合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辰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黑龙江省新能源开发平台公司,旨在发展当地新能源业务……
种种迹象表明,能源央企在面临与省属国企对阵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现合作共赢而不是恶意竞争。
不仅如此,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在防范央企和地方国企恶性竞争的出现。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要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
由此可见,地方能源集团和央企集团要有更广阔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地方能源集团与地方能源集团之间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的“小农意识”,走向更广范围的合作。能源央企与地方能源国企之间合作开发能源项目,才是正确对待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建设的正确之路。
来源:国际能源网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