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容量1.8亿千瓦 风电行业全面进入“精耕细作”时代
根据中电联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累计风电并网容量已达1.8亿千瓦。在“竞价”的新形势下,风电行业全面进入“精耕细作”时代,巨大存量风电资产如何增值保值成为项目业主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后市场”崛起
2017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966万千瓦,预计今年新增装机量仍在2000万千瓦左右。
在润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军光看来,中国风电市场已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势必更多将注意力从“前市场”向“后市场”转移。
相对于风电场建设前期的2年左右时间,风电场建设期的1年左右时间,风电后市场横跨风电设备从出厂、安装到最终退役拆除的全过程,长达20-25年。风电后市场运维能力的高低成为决定风电资产质量的重要一环。
近十年来,中国风电大发展,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华北地区等区域累计装机量较多。因此,目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运维的目标市场仍然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
张军光表示,从历史脉络来看,2014年是风机出质保的小爆发期,主要原因是质保期年限的变化。2012年之前,风机质保期大多为两年,而2013-2015年,质保期经历了从两年到五年的过渡,现在的风场普遍是五年质保期。
在业内看来,未来五年,风电新增装机增速可能会相对平稳,与此同时,出质保容量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初步估算为100GW。若按单机容量1.5MW计算,折合约近7万台风电机组。因此,需要将目光从风电新增市场转移到风电存量市场。
向存量要效益
向存量风场要效益,首先要找到存量风电资产的问题所在。
作为新兴产业,风电近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其机组设计、机型迭代同样速度较快,早期的风机有可能难以符合当今要求。
张军光举例说,我国早年投运的风机中,所使用的1.5MW机型很多是Aerodyn-1.5MW机组,虽当时属于欧洲成熟机组,但其设计还是十几年前的,尽管国内整机商已对其进行了多次优化,但一些设计仍不能符合要求。
在风电行业,有一句格言:出身决定一切。风场前期的宏观和微观选址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风电场投运后的运行质量。
“早期装机的风场,在宏观选址、微观选址、机位确定等环节,没有先进的软件辅助设计,直至今天,风场踏勘工作也是由工程师现场进行,而人工进行的环节,误差可能会很大,再加上风资源数据的缺乏,很多风场并没有一年以上连续测风数据,种种问题导致最终出来的风场设计方案无法做到最优,所以很多机组运行状况不好也是‘出身’导致的。”张军光表示。
此外,由于风电运维单位能力良莠不齐,很多风场也面临着维护能力和经验不足导致的维护不到位的问题。
张军光表示,针对风机设计缺陷、风场微观选址、气象环境变化等问题造成早期建成的风场运行状况不佳,业内已有一系列提效优化方案。例如,通过对叶片实施改造,增大扫风面积,提高捕风能力;风场综合治理的出发点则是降低能耗,提升风场可利用率。
据记者了解,虽然风机的设计寿命通常是20年,但是运行到15年左右,其经济性就已经大大降低,是让其提前退役,还是对其翻新改造继续服役,业主需要未雨绸缪。
目前,一些风电整机商为适应老旧机组改造的需要,提供一种行业认可的寿命延长服务,可以安全地将旧机组提高10年的设计寿命而焕然一新。其分析范围包括评估叶片、塔筒的基础的各个结构、电气部件、载荷分析,甚至包括机舱罩。
除了对风机进行技术改造或翻新外,最彻底的方式则是对旧机组进行“升级替代”。用最新一代机组替代低效、经济性差的老旧机组。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风能虽然是可再生能源,但风速高、建设条件好的风资源区却是有限的。有限的优质风资源区应该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只有配备发电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的风机才能实现。因此,在优质风资源区域,用最新一代风机替代老旧风机不失为充分利用优质风资源的一个选择。
不久前的北京风能大会上,多家整机商都推出了3-4MW的陆上“大风机”,其目标市场之一就是替代“三北”地区的老旧机组。
技改运维待规范
在风电“竞价”时代,需要“精耕细作”提升发电量,从而降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这不仅涉及新增装机,也同样涉及存量资产管理。
伴随我国风电存量市场的增大,风电后市场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风电后市场的业务中。风电后市场涵盖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风电场智能化管理、部件维修维护、备品备件管理、机组退役与改造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机组技改受到行业热捧。一些业主通过对现役风电机组进行技改,提升了发电量,投资商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也可能潜藏着一些未知风险。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技改是提升风场发电量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之一,但要科学合理使用。
“是否有必要技改,如何进行技改,什么机构来实施技改,必须有严谨的论证和方案,有些技改以牺牲机组的生命周期,来获取短期发电量的提升,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业内人士提醒说。
技改只是庞大风电后市场的一小部分业务,却同样反映出风电运维后市场的“无序”困境。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风电“竞价”和“平价”挑战,任性为之的风机技改、“救火式”的故障修复、缺乏系统性的故障分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运维手法,并不能带来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真正降低。只有建立起风电后市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才是长久之道。
(编辑:东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