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后十年路在何方?
十年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如今,高速发展的风电已步入瓶颈期,风电企业绞尽脑汁“上山、下海、进军低风速”,不断盘活存量。但是,补贴的抽离、强烈的电价下调预期、“抢装潮”之后的业绩遇冷、艰难的“走出去”,面临这些问题的风电后十年,能否延续前十年的辉煌?
分散式风电——希望的田野?
以2011年为分界线,我国风电发展从规模化集中开发,转向集中规模化开发与分散式开发“两条腿”走路,然而分散式风电发展六年之久却一直冷清,可见其开发难度之大。今年6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文重推分散式风电,分散式风电一跃成为发展重头戏。
对重出江湖的分散式风电,不少业内人士起初认为其不能扛起风电发展大旗。但可喜的是,在2017北京国际风能大会(CWP2017)上,《能源》杂志记者听到了业界力挺分散式风电的声音以及解码分散式风电困境的良方良策。
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分散式风电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正确时间点:技术准备已经到位,南方的集中式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不管是从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还是技术准备上都达到了这个时间点。
远景能源副总经理王晓宇博士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五年前做分散式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技术的变化之快,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机型,有新的价格,新的度电成本出现。广大的南方低风速为整个中国的风电技术换取了一个发展的时间,同时也给了它自己能够不断提升的市场机会。”
对此,远景能源副总裁田庆军补充说,中东地区部分散式的资源很多是集中开发剩下来的优质资源,江苏、山东、安徽的某些地区风速能达到6m/s,这样的资源在集中开发中已经很难找到了,在这些地方开发分散式风电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还是可观的。
为解决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审批手续复杂等问题,应该让土地拥有者、附近居民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从风电开发中得到好处,分散式风电才有可能大发展。
田庆军的观点是,中国有接近70万的自然行政村,如果有30万个行政村采用分布式能源来布局的话,市场空间将是巨大的。“一项政策执行的好坏,有没有生命力,往往要看看最底层的农村,离用户越近生命力越旺盛,也更符合商业本质。”田庆军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说道。他提出了一个畅想,把立在田间地头的风机,与当地进行20年的利益捆绑,“如果社会资本、农民、政府能够参与进来,以后核准的问题,用地的问题就都好解决了,收益也可以大家共同享有”。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沈忠民在出席CWP2017企业家论坛时则表示,明阳提出了“普惠制”理念,即不管是开发商,还是供应商,能够真正把在整个产业链上创造的能源和消费者直接对接才是行业最终的出路。“我们要真正创造一个利益共同体,把消费者的诉求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出路。”沈忠民呼吁。
此外,沈忠民还从风电融资的角度对分散式风电的发展进行了解读。他说,风电人必须接受光伏在股本和债务融资市场相对更受青睐的事实,“资产交易,风电的交易的频繁度、踊跃度,远远弱于光伏,风电行业必须创新商业模式,为本行业在资本市场重新树立形象。”而分散式风电的开发,关键因素是要创造化解风险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将可能相对多元主体的分散项目在投融资层面上集约化,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本。
另一方面,由于分散式风电具有对并网的负荷水平、短路容量和装机容量要求不高,度电成本低,占地面积小,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收益稳定的优势,CWP2017与会专家提出,可以彻底颠覆开发商开发分散式的风电模式,将观念转变,“今后分散式开发的主力应该是民营企业”。
“两海”战略——新的蓝海?
风机抢装潮过后,严重饱和的国内市场恐难再上演装机“神话”,风机销售承压。中金公司分析数据显示,国内行业竞争愈加激烈,预计2017年风机销售价格同比下降5%,销售毛利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面对国内风电市场的日益饱和,加之限电情况恶化,我国风电企业不得不面临“转型及如何转型”的拷问,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在行业紧缩之下,海外市场成为一片提供市场弹性增量的新蓝海,国内风机厂商已加紧国际化步伐以释放产能。
以金风科技为例,其最新年报显示,2016年,金风国际新增开发容量440MW,同比增长151.4%。今后将加大对新兴市场如非洲、南美和亚洲等地区的市场开发,继续深耕澳洲、美洲市场。经过8年的海外耕耘,金风已布局7个片区,覆盖了6大洲。战略目标也从目前的8.37%,希冀迅速扩张至30%。
但是这一开辟弹性增量蓝海的骨头并不好啃,国际项目具有周期长、海外市场分散、单体市场狭小的特点,拿一个生命周期20年的东西去卖没有那么简单,进军海外市场之路的困难和复杂远超想象。除了对当地环境的不熟悉、认证及融资问题需要艰难克服。“海外生意的本质是业主、银行、保险公司,西方技术认证是需要第三方证明的,需要专家出证明,它们是大的认证机构,非常权威,获得认证的过程很难。”一位风电整机商海外项目负责人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中国企业走出去大多数是跟着国内业主一起走出去的。在一个完全的竞争市场上是不存在这种机会的,中国的央企自己开发、自己建能力不行,当地进行融资很困难,不光银行要看,电网也要看。整体的融资,国外电网、当地政府、第三方的金融机构、银行都过了以后才行。”上述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
此外,海外市场的工业管理体系、规则与国内完全不一样,经营理念和操作的顺序、思维逻辑不一样,管理和理念也需要国际化。与维斯塔斯、GE和西门子三大超级巨头争食,更是压力重重。
虽然艰难,但国内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风电企业已经开启了全球化雄心,我国风电企业走出去能否继续突破,还将拭目以待。
相较于艰难突围的海外市场,海上风电迎来了政策、市场利好。根据国家能源局制定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在8000万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新增容量400万千瓦以上。按照陆上风电投资7800元/千瓦、海上风电投资16000元/千瓦测算,“十三五”期间风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以上(其中海上640亿元)。
随着资本聚集、政策加码,在“十二五”期间未完成任务的海上风电或将成为一个风口,迎来淘金热。近半年来,浙江等省市海上风电项目纷纷通过验收,三峡、华电、金风、联合动力等行业巨头纷纷签下大单跑马圈地,“蓄势待发”、“迎来拐点”等词汇高频率出现。
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岳智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海上风电从当年的小批量,到今天的全方位推进,主要得益于两点原因,第一是风电企业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大兆瓦风机已经开始趋于成熟,从原来的大部件进口,过渡到现在的国产化推动,成本已经能够适用于海上风电。第二是国家政策,随着陆上风电场越来越少,海上风电已经走到了风电行业的前面。
目前,国内已经可以生产5兆瓦和6兆瓦大容量风电建设,在海上风电有示范的基础,未来风电将向着更大兆瓦单机功率进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强调,将3MW以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的各类发电机、轴承、风轮叶片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作为我国“一路一带”国家战略以及“十三五”新能源规划中的重点产业,海上风电也是用来推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转型的重要手段。
但我国海上风电具有基因缺陷,缺少“下海”经历,且海上风电建设运维成本高、安全性差,另一种声音对此降了温,认为未来海上风电还需谨慎发展。一位整机制造企业负责人忧虑地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的技术,与陆上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还没出过事儿,出事就是大事情。”
田庆军对此认为,海上风机和陆上风机的运维成本是十倍的关系。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海上要用最成熟的技术来做,而现在正好相反,用的最新的技术。
田庆军说,“十三五”期间,大家都跃跃欲试,但海上真正的黄金期应该在“十四五”,再经过三五年的发展,海上的风机技术会进步,海上风场的运维经验逐步积累,海上风电会逐步快速成长。“现在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数字化元年——决胜未来?
物联网已成为顶替互联网的“独角兽”,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化正逐步蔓延,未来已呼之欲出。但当下的物联网机会,恰恰不在科技公司,而在制造业里。风电已迎来新的风口——将演变为以智能硬件和软件相互结合的数字化产业。
今年国际风能大会的主题是“风电的数字化时代”,去展台走一圈儿,便可发现,今年所有的企业基本都在提智能风机,探索智能化,应用更多、更精细的传感器。数字化已从个别公司的“独舞”,过渡到全产业开始全面运用大数据,整机厂商纷纷加快了向智能风机设计和数字化运维管理的脚步。
陈岳智告诉《能源》杂志记者,好多年前,不少企业就已经提出智能化风机、数字化风机。但是为什么没有形成革命?因为所有的智能化与数字化都是与业主结合的,业主的观点和投资商的观点,如果没有站在同一个层面考虑的话是难以推进的。“当有一天,业主认识到智能化和数字化对风电场的管理、对风机的度电成本和发电量有好处的时候,就是它们有兴趣去改变的时候,数字化的发展是很快的,因为现在的制造企业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了”。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CWP2017上公开表示,在数字化浪潮之下,不是风电企业想不想数字化的问题,而是时代的变革迫使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驱动变革、提升效率、创新产品。
“智能风机已经从提出‘概念’、开始研究逐步步入现在的商业化阶段,今年是数字化在行业广泛应用的真正的元年。”秦海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眼下,风电发电机组设备层面已经大量使用物联网技术、ICT技术、智能化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数字化时代下,产品优化、迭代速度的加快,也给风电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在2017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表示,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服务逐步成为有价值的商业模式。“比如数字风电场的出现,可进行基于数据资产性能管理,进一步提高发电量,降低运维成本。”
金风科技推出了雷达测风系统EFarm雷达控制技术,通过分析处理并控制机组响应匹配入流风速变化,实现“精准对风”,减少发电量损失,提升风机环境适应性与降低尾流影响。
远景能源在智能风机上实现了两个突破性技术:激光雷达和智能叶片。激光雷达能够通过激光提前7、8秒感知风轮前面的平面风速,使得风机能够做出前窥控制,从而提升发电量,降低载荷。智能叶片通过机器视觉摄像头感知叶片的动态特性,使得更长更轻更柔软的叶片设计成为可能。
此外,明阳、上海电气、联合动力设备制造商等也纷纷推出数字化新产品。
对于数字化时代风电企业路在何方,武钢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建议:宏观上要实现能源互联网和多能互补,并借助数字化预测,实现负荷与电源的统一管理。最终,通过数据驱动创新,实现共享、融合和跨界。
微观上,数据化是智能化的基础。“只有借助数据才能实现向高效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个性化设计供应商的方向转型,最终实现精益化,实现从智能到智慧的转型。”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