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业的新蓝海——海上风电
是时候说说海上风电了。
海上风电在主流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从项目进展,设备、研发、关键技术发展等各个层面,甚至McKinsey都写了一篇海上风电的分析(感兴趣的可以查阅北极星相关转载),非常典型的consulting角度看市场的论调。
咨询公司做ppt讲究storyline,讲究立论和数据backup;要做一份漂亮的令人满意的ppt并不难,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一个新事物,就是从解答一系列问题开始,当这些问题有了数据解答,感觉就像是这个东西已经失去了一部分神秘性。况且对很多人来说,“海上风电”只是一个漂亮的谈资,但别忘了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而处在产业的不同环节看到的风景也自是大不同。
我的上一篇分析提到“十三五”期间风电的重点发展领域,海上风电是其中之一,现在来细说个中原委。
叶子分割线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可以说是坎坷的,从一开始的一穷二白(政策、关键设备研发制造、配套产业),到逐渐出现样机(2007年)、试验性项目(江苏如东潮间带32.5MW项目,涉及8个厂家,9种机型,单机功率1.5MW-3MW)、示范性项目(东海大桥一期,龙源如东潮间带示范项目等),再到2016年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十”项目(中广核如东近海风场,离岸距离超过10km,水深超过10m)。直至2016年,关于海上风电发展的未来仍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认为海上风电是“水中白象”,昂贵而无用,另外一派则是以三峡为首的积极拥簇派,在失了先机的前提下仍大力开发海上风电资源(三峡在《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中逾10GW的pipeline中并未获得多少份额),积极与各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并希望领头建立起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当然了,在各项目已然遍地开花,“十三五”规划明确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今天,拥簇派看起来胜算更高。
墨迹晕染分割线
发展的驱动力和障碍
海上风电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1)风资源更优质(即使平均风速不高的地区,风资源较陆上而言也更稳定);2)接近用电负荷,无消纳问题;3)风电行业整体技术进步使得海上有潜力成为经济性更好的用电选择(欧洲市场已出现与陆上风电甚至煤电平价的海上风电项目)。这几个核心因素也是相互联系的,优质的风资源是项目收益率的基础,接近用电负荷(消费端)使得电力的商品属性凸显,而技术可达性则是这一切能够实现的保障,也是想法能够落地的根本。
抛开政策性支撑不说,海上风电发展的障碍显而易见:贵!风机设备本身、基础、海缆、前期施工成本、后期运维成本,不管是CAPEX还是OPEX都是陆上风电的两倍+,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在陆地上熟练操作的东西,要通过船只运到海上实现安装运行,需要专业安装船,敷缆船,运维船,在市场没有大到可以cover这些船只研发和制造费用的前提下,这些专业船只容易供不应求,所以带来高昂的租赁费。而项目预期和市场发展足够强烈时,则可能会出现大批船只的盲目投资,出现供过于求,资源浪费。与此同时,海上的环境和气候又对设备以及施工经验带来严苛的要求,所以不仅可预见的固定投资高,海上项目风险高也带来了项目后期运维费用的不确定性,导致整个项目的收益率都存在较大变数。
海上风电与陆上的差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格局未定
越是产业下游,其集中度越高,因为别忘了海上风电是“很贵“的,不是什么公司什么人都可以一拍脑袋就进来玩儿的,这个行业自带“高贵性”壁垒。但有趣的是,今天海上风电的赢家(major player)和陆上风电的赢家,重合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在这里不提具体的公司名,但不管从开发商还是整机商角度看,最核心的原因我觉得也是这个行业的“高贵基因”,一是因为争议性太大,大集团/公司内部很容易出现观点对立的两派,往往最后不了了之;二是计划实施起来不那么容易,导致贻误时机;三是已经在陆上市场获得成功的公司往往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继续保有江湖地位,而非开疆拓土,开辟新的市场。
从建设区域上来看,传统优势区域江苏的新增装机比例正在降低(但十三五期间仍占绝对优势),浙江、福建、广东沿海都加速了海上风电的开发建设进程。江苏独特的潮间带资源已逐渐开发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近海风场的开发,江苏海域作为第一步“试验田”的作用已经完成,行业在往开发难度更大的区域转移。这就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基础类型变化,施工方式改变,机型的选择等等,所以总结来看,过去的经验是好的,但并非不可或缺,因为战场正在发生变化。
2)“安全”更重要
大家都看到了,莆田平海湾海上风场机组采购标中,上海电气SWT-6.0-154中标,中标价为9550元/kW,而XE128-5MW和MySE5.5-155在价格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均低于8000元/kW)并未中标。这一则消息可以说是振奋人心的,在行业吃够了低价中标苦头的今天,这代表了一个非低价中标的新蓝海。但这并非出乎意料的,原因有几点:首先,福建地区海上风电项目施工难度大,基础及建设费用高,所以单机功率更大的机组在经济性上更有优势;第二,价格在整个招标过程中的重要性权重低于陆上风电,经济标、技术标和商务标都很重要,在这种评标方式下,压低价格给总分带来的提升是有限的。国内大功率海上机组的运行经验有限,而作为一个施工期投资巨大的海上项目而言,走安全牌是更明智的选择。
3) 产业集群而非单打独斗
不管是早期的东海大桥项目,到江苏地区的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到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体,再到福建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联合体合作模式”在海上风电市场都更受青睐,这样的联合体须集聚风资源开发、资金、关键技术、配套服务这几方面的核心资源,这样各企业在其中更容易自我定位,各司其职。
市场体量
最后说说大家感兴趣的市场体量,从2007年第一台1.5MW的钻井平台试验项目始,截至2016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的累计装机量达到1.5GW+,而十三五规划中给海上风电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5GW+累计并网,10GW+开工规模。各沿海省市也出台了各自的2020规划容量,累计并网量规划目标分别为江苏3GW,浙江0.9GW,福建、广东、上海均为0.3GW,还有天津、河北、海南等地0.1GW或0.2GW,距离2020年还有三年半时间,基本每年新增并网量1GW左右,每年新增开工项目2-3GW,个人判断会以《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中的项目优先(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耗时需两年左右,所以新增项目在此pipeline中的概率更高)。所以,想要在海上市场中分一杯羹的公司,各自算算投入产出比,还是比较清晰的了。
其实关于海上风电可以说的东西非常多,从前期资源开发,到关键设备研发制造,到施工,运维,专业船只市场等,每一个都可以开一个独立的专题,今天先说到这里,后续再陆续更新。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