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环境 > 自然生态 >

    长江江豚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今天请为长江精灵收好这张地图

    2018-11-05 12:18 [自然生态]  来源于:楚天都市报    作者:楚天都市报
    导读:□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墨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衡量长江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长江生物的生存状况。 11月3日至4日,由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政府主办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在武汉举行。作为此次论坛的四个分论坛之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昨日召开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凌墨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衡量长江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长江生物的生存状况。

    11月3日至4日,由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政府主办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在武汉举行。作为此次论坛的四个分论坛之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昨日召开,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共同把脉“长江精灵”的未来。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是论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些长江精灵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鱀豚、白鲟等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旗舰物种就像一把伞,保护好旗舰物种,就保护了伞下的生物和环境。保护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动物,就是保护长江母亲之河。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的《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

    这些“长江精灵”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还需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这些都成为昨日论坛交流的热点,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点什么。

    长江江豚

    一个从濒危升到极度濒危,一个从极度濒危降到易危

    江豚保护形势比大熊猫更严峻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唯一的哺乳动物。长江江豚的保护形势到底有多严峻?

    昨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用一组数据,将大熊猫与江豚的保护相比较、相借鉴,指出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实。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而长江江豚,自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以来,一直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从种群数量来看,国家林业局今年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野生大熊猫为1864只,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67%,圈养大熊猫为518只。农业农村部今年最新公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为1012头,比上世纪90年代下降76%,比2012年下降32%,虽然大幅下降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但处于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

    “二者的保护力度,也存在很大差距。”李彦亮说,保护大熊猫的各级保护区多达67处,面积达258万公顷,占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66.8%。而江豚的各级保护区仅9处。

    科研方面,江豚的研究力量与研究成果严重不足。“我国建立的大熊猫研究专家库的人数过百,而江豚科研队伍仅数十人,专家更是以个位数来计。”李彦亮说,科研力量的不足,导致了江豚研究的诸多空白。目前,江豚人工繁育存活率较低,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还有一个差距,是科普的欠缺。”李彦亮说,大熊猫目前已输出至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全世界公众认识大熊猫,进而关注或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而大多数人还只是从视频、从照片中认识长江江豚,“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江豚,认识它,了解它,进而关爱它,保护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水族馆建设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中华鲟

    长江里最后一种江海洄游的大型鱼类

    洄游产卵场的中华鲟仅剩20余尾

    “白鲟已不见踪影,中华鲟作为长江里最后一种江海洄游的大型鱼类,是长江的纵向连通性的重要指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说,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长江顶级生态位物种,其群体数量最能直观反映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

    和恐龙同时代的中华鲟,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利用鲟鱼的记载——《周礼·天宫·兽人》“春现王鲔”,鲔就是鲟鱼。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鱼子酱”的记载。《诗卫风·硕人》“鳣大者千余斤,可蒸为臛,又可作鲊,鱼子可为酱”,鳣即鲟鱼。

    目前,白鲟已在长江中难觅踪迹,长江鲟也无自然繁殖的观察记录。

    1981年葛洲坝截流以来,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快速下降,2009年列入IUCN 红色目录 CR 级(极度濒危),2013、2015、2017年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间断,物种延续岌岌可危。危起伟透露,根据去年冬天的监测,洄游到葛洲坝产卵场的中华鲟亲本仅剩20余尾。

    “湿地围垦、河岸硬化、岸线开发、航道疏浚、采石挖砂、涉水工程等使得栖息地丧失、退化;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则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能力。”危起伟说,导致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宏观生态格局改变导致栖息地的丧失和功能下降,环境污染导致物种自身生存繁衍能力下降,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在危起伟看来,旗舰物种种群变化的状况往往反映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中华鲟自然种群的衰退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中华鲟的保护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反映长江生态保护的效果。“濒危和灭绝的是长江中的物种,但带来的后果是长江生态系统的衰退和崩塌。”

    2015年,农业部组织编写的《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危起伟介绍,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入库项目,三峡库区中华鲟“陆-海-陆”接力保种基地已规划完成,将开展中华鲟生活史关键环节生境保护和分段驯养繁育,通过人工技术条件满足中华鲟江海洄游习性需求。目前,项目可行性报告已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作为储备项目计划近年启动。

    长江鲟

    已连续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长江鲟子三代繁育今年获成功

    已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发生的长江鲟,似乎离我们有点遥远。昨日,记者从论坛获悉,这一长江旗舰物种的繁殖成果令人欣慰——今年9月长江鲟子三代繁育首获成功,目前6万余尾长江鲟子三代幼苗生长良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又称达氏鲟。1970年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鲟栖息地被破坏,2000年以后再没有检测到长江鲟自然繁殖发生,野外种群几乎灭绝。

    今年9月2日,“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阶段成果获专家组验收通过。这意味着,这一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可持续人工群体已经建立,离自然种群的修复更进了一步。

    目前,长江鲟人工保种群体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不同世代梯队,包括长江原种、成熟子一代、成熟子二代和子三代苗种,为长江鲟的种群恢复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工保种的野生长江鲟只剩21尾,而且它们已经进入高龄阶段,长江鲟物种的延续,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鱼类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说。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除了在长江上游自然江段实施长江鲟规模化增殖放流外,还将在长江上游的干支流建立若干个驯养繁育基地,并建立人工群体和放流群体的遗传资源库,实现对放流个体的遗传谱系跟踪管理。

    拯救濒危物种在行动

    上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

    其中,在三峡库区、长江故道、河口、近海等水域建设一批中华鲟接力保种基地,开展中华鲟生活史关键环节生境保护和分段驯养繁育,通过人工技术条件满足中华鲟江海洄游习性需求。

    开展长江鲟亲本放归和幼鱼规模化放流,补充野生资源,推动实现长江鲟野生种群重建和恢复。

    加强长江江豚栖息地保护,开展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水族馆建设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建立中华鲟、长江鲟人工驯养繁育基地以及长江江豚基地。

    迁地保护场所,加快提升中华鲟、长江江豚等重点保护物种涉及的保护区等级。

    此外,还将科学确定、适时调整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保护等级,依法严惩破坏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境的违法行为。
    长江水生生物家底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流域有鱼类424种,其中特有鱼类18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已达92种,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已近300种。

    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川陕哲罗鲑、胭脂鱼、金钱鲃、松江鲈鱼、秦岭细麟鲑。此外还有两种水生哺乳动物,白鱀豚和江豚。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