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手机版 一键访问 微信订阅
  • RSS订阅
  • 当前位置: 东北能源网 > 环境 > 自然生态 >

    陕北原油泄漏频发侵蚀生态环境

    2016-12-20 08:54 [自然生态]  来源于:经济参考报    作者:李华 姜辰蓉
    导读:《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延安、榆林等地走访发现,近些年陕北地区原油泄漏频发,不仅导致部分村庄土壤、地下水严重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困扰,也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多位油企管理者表示,管线老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延安、榆林等地走访发现,近些年陕北地区原油泄漏频发,不仅导致部分村庄土壤、地下水严重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困扰,也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多位油企管理者表示,管线老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管理存在漏洞是导致原油泄漏的三大主要原因。记者调查发现,当地油企和政府缺乏全面详实的污染统计数据,且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标准。专家建议,需尽快立项摸清陕北污染真实数据,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标准,引导企业与高校、研究院等机构合力破解治理难题。
     
      陕北原油泄漏连年频发
     
      近年来,陕北地区原油泄漏事故频发。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陕北地区先后发生十多次原油泄漏事故。
     
      据当地媒体报道,9月23日,延安市安塞县境内的长庆采油四厂发生一起漏油事故,导致周边庄稼被污染。初步调查起因为输油管道破裂;7月10日,志丹县境内的延长石油采油厂发生原油泄漏,流入河沟约2公里,导致河流污染严重;5月26日,延安子长县发生一起原油泄漏事故,约1.7吨原油排入当地的小型水坝中,导致水体污染。
     
      2015年,陕北地区发生大大小小的原油泄漏事故20多起。其中,3月至5月就发生了7起原油泄漏事故。延安市吴起县3月底发生一起较为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泄漏原油达20方左右,在沟道形成了宽约三、四米,长约四五百米的“蜿蜒”油河。
     
      在陕北多地,原油泄漏已经是“家常便饭”。早在2012年4月份,陕北安塞县、宜君县等相继发生泄漏事故,环保等部门当时调查认定为管线老化所致。据当地媒体报道,2012年6月,榆林市靖边县发生一起原油泄漏事件,致使当地一面积达800亩的水库受到严重污染,大量鱼蟹死亡,村民及牲畜无法饮水,经济损失超百万元。
     
      2014年6月至8月,陕北又接连发生多起原油泄漏事故。6月24日,吴起县白豹镇发生一起重大原油泄漏事件。据当地村民描述,泄漏的一瞬间,原油直喷如柱,随后流入乡镇街道,整个白豹镇弥漫着原油气味。一时间,泄漏的原油形成了小小的“堰塞湖”。
     
      漏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石油管道漏油早已是业内常态,多是管线腐蚀老化造成破裂。泄漏原油经过之处寸草不生,造成土壤水体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给村民生活生产带来影响。
     
      记者采访了解到,陕北的油井大部分隶属延长石油和长庆油田。延长石油共有19个采油厂,10余万口油井,原油管道近1400公里;长庆油田横跨陕甘宁蒙晋5个省份15个地市,下设12个采油厂中有9个在陕北。长庆油田在陕北铺设的各类原油管道约25000公里。过去30多年,在陕北的一些采油“老区”,因连年漏油,给当地造成严重污染。
     
      记者多次在延安市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等地走访时看到,沟峁间的绝大部分山头都有油井平台,每个平台上约有8、9口油井,“磕头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安塞县招安镇李家沟村自1986年开始采油,算是安塞县的“采油老区”。李家沟村一名村民说,在14平方公里的村里,油井就有近400口,村里油井密度很大。
     
      在当地一户村民家中,记者看到,刚抽出来的地下水表面漂浮着一层“油花花”。村民说,吃这样的水有6、7年了,新抽的水都要用瓢撇了油,然后蒸发两三天才能吃。李家沟村多位村民均表示,自家水井都不同程度被污染。
     
      据陕西省高校一名生态学专家介绍,延安10%的井场位于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其中王瑶水库作为延安唯一的饮用水源地,其流域内有8家采油厂,11133个油井。延河流域曾出现过大面积的劣Ⅴ类水质。
     
      采访中有专家还表示,他曾走访10个井场发现,每个采样点都不同程度受到石油污染的危害。其中,有些油厂将未经处理的含油废水直接排放,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均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由于河水被污染,吴起县一油井下游几十公里看不到像样的蔬菜大棚;宝塔区一蘑菇种植大户,因井水被污染蘑菇大量枯死。”
     
      多重因素导致事故频发
     
      原油泄漏多发于每年3、4月的河流解冻期和6月至8月的汛期。多位专家表示,原油泄漏频发大致有三个原因:地质灾害较多、管线腐蚀严重和管理存在漏洞。其中,30%起因于自然灾害,60%因管线老化腐蚀,也有极个别因第三方施工或人为打孔盗油所致。
     
      原因之一:地质灾害频发。长庆油田安全环保处科长何战友介绍,陕北处于湿陷性黄土区域,沟壑纵横、土质疏松。3、4月份河流解冻期间,山体常出现滑坡、垮塌;退耕还林后,汛期雨水明显增加,小区域的强降雨来势猛、时间短,常夹杂冰雹,导致原油集输管道出现错位、拉断引发原油泄漏。
     
      原因之二:管线老化严重。据介绍,原油管道寿命一般是20多年。管道使用的前2、3年属于“婴儿期”,15到20年为“中年期”,20年以上为“老年期”。目前长庆油田在陕北的管道60%以上都进入了“中年期”,部分进入“老年期”。
     
      原因之三:管理存在漏洞。陕北油田开发,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工程”。采油平台点多、线长、面广。延长石油一位基层工作人员说,原油技术管道大多埋放在冻土层之下,检测难度较大。“一般采取按点检测,无法实现全线覆盖、无死角检测。另外,油井多在荒坡荒山上,对监管和巡查也带来困难。”
     
      “从主观来看,过去30年油企快速开发,建设项目因层层转包,工程质量问题较多。比如很多复合管道,内外管道焊接不到位,容易断裂;同时,当地一些老百姓靠油吃饭,打洞盗油时有发生,甚至私自开办黑油井,牟取暴利。”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屈撑囤教授说。
     
      2015年陕西省环保厅公开的“黑油井”调查通告显示,2008年以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陕北当地村民小组或个人私自揭开废弃油井进行采油,或转租、承包给他人开采,非法牟利。
     
      而石油开发企业疏于管理,整治回收、封井力度不够,使“黑油井”有可乘之机。当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各种利益交织,关系盘根错节,打击力度不大、整治缓慢,致使“黑油井”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自2008年以来逐步在当地形成“毒瘤”。
     
      治理面临技术和资金难题
     
      多位专家表示,治理陕北原油泄漏目前存在两大难题:一是管道内部检测技术空白,导致原油泄漏预警精准度不够高;二是更换管道成本高,企业经济负担重,致使老化管道更新慢。
     
      记者从延长石油集团管道运输公司了解到,管道检测分为外检与内检。在国内,干线、支线管道的外检技术成熟,但内检技术仅限于干线管道。支线管道因口径小,检测设备无法放置,成为了原油泄漏的重灾区。而这一技术,在国内、国外都尚属空白。
     
      据介绍,内检相当于给管道做“B超”,不仅需要专业设备,还需要专业的、有经验的人才。今年延长石油花了1000多万,邀请一家专业管道检测公司做“内检”,但也仅限于大口径管线。小口径内检,可以说是无解之难题,导致漏油事故预警难以实现。
     
      被问及为何不及时更换时,企业表示,管道更换投资巨大,不可能一次性更换全部管道。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细管线价格从8万元到15万元不等,粗管线从80万到上百万不等,延长石油的1400公里管线,全部更换至少要花费7、8亿元。
     
      面对两大难题,延长石油、长庆油田负责人表示,目前只能加强管线巡查、检测,及时修补、更换问题管道,完善管道泄漏应急预案。他们建议,要想更加有效地防止漏油事故发生,还需加强内检技术突破和管道标准制定方面的工作。
     
      两家油企的负责人还建议,企业要积极联合国内外一些权威的大学、科研院所,共同攻关小口径管道内检技术;同时,石油企业在技术突破的前提下,需加大力度培养管道检测的技术人才,力争让内检成为常态化。
     
      环保监管问责制度应到位
     
      陕西省环保厅官员曾在约谈会上表示,对于环境安全事件,陕西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要求长庆、延长石油采取严厉处理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多发、高发态势,彻底解决影响群众生命健康的环保问题。
     
      每年数十次的漏油,让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过去十几年里,面对频发的漏油事故,当地政府却很少对公众“发声”,“神秘”的环保危机数据也未公开。随着新《环保法》的出台,近两年陕西省环保厅与陕西省安委办先后多次约谈了长庆、延长集团,并对两大企业开出了最高限额的罚单。其中长庆油田被罚32万元,多名一线工人、基层管理人员给予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罚款,多名责任人被免职。
     
      陕西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工作人员王永明说,输油管线腐蚀破裂,一方面是因为输油管线建设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当时建设时,设计标准低,使用寿命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对环保工作不够重视,管理不到位。
     
      王永明表示,原油泄漏频发,说明在陕北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环境应急设施不完善、环境安全得不到保障;其次,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不深不细,很多输油管线、集输站、井场运行时间长、地质条件差、监管也不规范。
     
      专家表示,32万元的处罚,在新《环保法》中算是最高限额。但这样的数目对石油企业来说,“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漏油事故频发,反映出一方面环保监管问责制度不到位,另一方面,有关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编辑:东北亚)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客服电话:18041077005(全天)    投稿邮箱:zhyny868@126.com    《东北能源网》报料QQ群 59213582

    网站合作: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站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业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