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油气田:“一井穿四礁”闯出效益开发新路径
在重庆长寿区地下数千米深处,一场历时多年的“地质突围战”取得历史性突破。10月8日,国内首口“一井穿四礁”水平井——西南油气田川东卧龙河区块卧118-H2井已进入产能建设阶段,标志着我国川东地区小规模、零散型生物礁气藏高效开发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这一突破不仅突破了国内生物礁气藏开发的技术极限,更使川东地区零散分布的“能源孤岛”实现成规模的集约化开采。
地宫探礁
从“擦肩而过”到向难而行
在石油地质勘探领域,生物礁气藏因隐蔽性强、分布随机,被称为“隐形能源富矿”,素有“专层打不到,过路又遇到”的说法。
2009年,卧龙河三维地震勘探发现卧118-H2井与卧061-1井区域存在地震异常,受资料处理与技术限制,当时被认定为同一大型礁体。2011年,卧061-1井虽钻遇礁体,但因上气下水、累产未达预期,卧118-H2井部署搁置。
2020年,重庆气矿联合多家单位采用“双高”规范重新处理地震资料,并创新缓斜坡带小型生物礁群精细刻画技术,明确提出两井并非同一礁体,为“一井多礁”构想奠定基础。
2022年,经过两年半反复论证,卧118-H2井位终获批复。其设计构思巧妙,以近1800米的超长水平段,一气呵成穿越4个独立礁体。这在国内尚无先例。
穿针引线
四礁连穿的开创性壮举
由于工区位于三维地震资料边缘,礁体刻画精度低,横向跨度为1.8公里,纵向高差达百米,地震响应各异,地质条件复杂。西南油气田多部门联合攻关,反复处理地震资料,精细刻画礁体展布,精确锁定优质储层靶点。
技术人员创新实施“大井斜探礁翼+增斜钻礁顶”导向策略。地质导向团队实时跟踪,随钻修正模型,确保钻头精准“着陆”首礁后,在各礁体上部优质储层中“游走”,实现“一礁一迭代”滚动优化。
面对长水平段、多次穿层井壁失稳风险,地质工程一体化团队优选钻具,强化井控安全。创新采用“全管柱一次性固井”技术,成功替代分段固井,实现提效降本保质。针对四礁体物性差异,采用“不分段+暂堵+控缝高+控酸量”差异化酸化工艺,产量较初测提高126%,大幅节约了试油成本。
2025年3月28日,钻头于地下6291米处停钻,成功穿越4个生物礁,首次在川渝实现“一井四礁”!随后,试油无缝衔接,仅用39.6天便高效完成,全程零组停、零事故。
荆棘之路
厚积薄发的科研长征
卧118-H2井的辉煌并非孤例,而是一段持续攻坚、厚积薄发的技术进化史。
——破冰“双礁”。云安012-X16井率先探索“一井双礁”模式,未打导眼井即获236万立方米/日无阻高产流量,证实了开江-梁平海槽南段具有巨大潜力,创下当时川东地区长兴组水平段最长、储层钻遇最长、井深最深等多项纪录。
——挑战“三礁”。云安012-X17井向“一井三礁”发起冲击,成功钻遇3个礁体,为后续复杂穿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刷新纪录。云安012-X11-C1井以1300米超长水平段顺礁顶钻进,测试获205万立方米/日高产油流,刷新川东地区测试产量和储层钻遇长度纪录。
——突破外围。龙岗83-C1井在福禄场区块测试获252万立方米/日无阻高产流量,证实了该区块具有良好的含气性。
从云安012-X16井的“双礁”初探,到卧118-H2井的“四礁”连穿,重庆气矿地质勘探团队闯出了一条效益开发小礁群气藏的新路径。
未来之光
小礁体有望撬动大产能
卧118-H2井的成功,其意义远超一口高产井的诞生。它用事实证明了“一井多礁”水平井工艺在提高单井产量、高效动用复杂分散储量方面的巨大优势,为川东地区乃至国内广泛分布的缓坡带小型、分散生物礁群的效益开发点亮了曙光。
这一突破已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开发模板。目前,气矿已在川东锁定大猫坪西、大猫坪东、板东-卧龙河等多个生物礁有利区,预计“十五五”期间将建成规模产能,为川渝地区天然气稳产保供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西南油气田将深化川东小礁体精细刻画攻关,推动“一井多礁”技术规模化应用,加速储量向产量转化,为云安厂气田“压舱石”工程注入强劲动能,全力冲刺高质量上产500亿目标。
(编辑:韩语) |
-
2019年3月25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所属中国机械进出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