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页岩气闯三关
3月下旬,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中石化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供气突破100亿方。
涪陵页岩气田单井产量也很高,而且实现了稳产。截至目前,气田累计投产253口井,其中128口井累计产量大于4000万方,占总井数50.6%;焦页1HF井实现稳产1303天,累计产气9200多万方,是国内稳产时间最长的页岩气井;焦页6—2HF井累计产量超过2.37亿方,是国内产气量最多的页岩气井。目前,涪陵页岩气田日销售页岩气达1600万方,相当于3200万户居民每日用气需求。
我国其他页岩气田正在加紧开发,但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开发仍有一段距离。作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涪陵气田的开发建设经验有着重要的示范性。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涪陵页岩气公司总经理胡德高总结这几年的开发实践认为,中国页岩气的开发,必须闯过创新、国产化和环境保护这三关,才会有广阔的前景。
理论创新是前提
页岩气开发最早的是美国。上个世纪中后叶,美国开始页岩气开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页岩气产业已经成规模,甚至改变了世界能源的格局,一举使美国从石油进口国变为输出国。
我国页岩气资源极其丰富,可开采储量达25万亿方,开发页岩气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意义重大。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大了页岩气的开发力度,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石油企业也投巨资进行页岩气田的勘探开发。
2012年,中国石化涪陵焦石坝区块焦页1HF井获得日产20.3万方高产气流。2014年,中国石化宣布,涪陵页岩气田提前进入商业开发,这标志着全球在北美以外的第一个页岩气田诞生。
中国页岩气开发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创新。中石化勘探分公司总经理郭旭升告诉记者,最开始国内基本上按照美国的勘探理论去找气。美国的理论主要是看岩石的生烃性和可压裂性这些静态指标。结果,按照这一理论,先后钻了120余口井,产气量都很小,无法实现商业开发。
问题在哪里呢?经过认真研究发现,我国页岩气地质条件比北美复杂得多,美国主要页岩气产层地质年代是1亿—3亿年,而我国超过4亿年。也就是说我国的页岩层比美国的要老得多,而且经历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针对中国页岩的特殊性,我国开始在理论上寻求创新和突破。经过艰苦努力,提出了“深水陆棚相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的关键”的新认识。
基于上述理论创新,2012年钻探了涪陵气田发现井——焦页1HF井。目前,在涪陵已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3805亿方,占全国同类储量的69.9%。
国产化是关键
一个气田的商业开发,除了有足够的单井产量,开发成本也是关键。由于页岩气开发技术最先全部来自美国,因此引进的设备和材料能否尽快实现国产化就成为降成本的关键。
胡德高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江汉油田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加强装备工具研发攻关,目前实现了钻井、压裂关键装备和配套工具的全部国产化,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气田的开发和建设成本大幅度降低。
比如桥塞,过去从美国进口,一只要10多万元,实现国产化后,只要2万元。气田每年要使用桥塞1500多只,仅此一项,就可以降低成本近2亿元。“由于我们的产品价格低、质量也过关,现在美国公司反过来开始买我们的桥塞,目前研发出桥塞的中国石化石油机械公司一年出口到美国的桥塞就多达6000只。”胡德高说。
此外,开发之初,钻井油基泥浆体系和压裂液体系都要依赖国外配方,成本较高。现在这些材料也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比如油基泥浆,国外配方要1.2万元/方,国产的只要6000元/方。
国产化使涪陵页岩气的开发成本大幅度下降,在国际油价低迷的情况下,气田确保了高效开发,实现了盈利。
重视环保才能走远
能源开发另一个重点是保护环境,中国页岩气开发尤其如此。因为我国的开发区域和美国不同,美国是在人口稀少的荒漠戈壁,环境容量大。而我国是在人口稠密的山区,不仅环境容量小,而且生态更脆弱。
如何既采出气,又能保护一方的绿水青山?这是中国页岩气开发的重大课题。胡德高说,为此,涪陵气田的环保标准就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标准,要比美国标准更高才行。
比如在美国,钻井中产生的油基钻屑,含油率降至5%以下就算无害化处理。而在涪陵页岩气田,这一标准是小于0.3%。
再如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处理,在美国,废水可以直接深井灌注。在涪陵页岩气田,废液循环利用率是100%,工业废水必须实现零排放。
胡德高说,这样做无疑会增大成本,但必须这样做。因为只有实现开发和环保并重,页岩气产业才有光明的未来。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