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一颗“最小细胞”的长寿技术图谱
10月9日清晨,大港油田羊10-29-1井在晨雾中静静运转,平稳地输送着地层深处的原油。
2个月前,这口投产24年9个月的油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9000天,累计产油2.3万吨,并保持24年未发生躺井的纪录,成为我国陆上油田特高含水期单井长效稳产的典型代表。目前,该井仍在持续运行。
24年零躺井
在“地质迷宫”里长效生长
羊10-29-1井所在的羊三木油田,地处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其油藏属于典型的疏松砂岩稠油底水油藏,地质条件复杂,被业内公认为开发难度极大的“硬骨头”。在地面50摄氏度的条件下,原油黏度达2000毫帕·秒,流动性差,举升输送困难;底水活跃,易形成水锥,油井因过早水淹丧失产油能力;储层渗透率高达1.7达西,远超常规油藏,进一步加剧了出砂和底水突进的风险。
对于这一类油藏,传统开发方式面临多重挑战。历史数据显示,同类区块油井投产初期平均检泵周期不足300天,部分井甚至在投产3—6个月后,因出砂或水淹被迫停井,频繁的修井作业也拉高了单井开发成本,单井年维护费用较常规高出40%以上,区块整体效益不容乐观,这类油藏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僵局。
而羊10-29-1井却打破了这一局面。自2000年12月投产以来,始终保持稳定运行,日均产油量始终稳定在1吨以上,且创造了连续24年无躺井的行业纪录。
这一成果源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应用。技术人员对新建井、措施井和维护井3类井进行系统规划,实施主动防砂、螺杆泵举升优化,并逐步引入智能化物联网监测技术,强化从投产到运营的全过程管理。
通过这一管理模式,该井检泵周期较同类井延长10倍以上,在综合含水率超过95%的情况下仍保持稳定生产,为类似油藏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突破行业瓶颈
一口井的示范价值
单井是油田生产的基本单元。单井运行稳定,对提高区块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羊10-29-1井的意义不仅在于产量,更在于其开发模式的可复制性。”大港油田一级工程师张祖峰表示,该井坚持“尊重地质规律、优化工程配套、精细生产管理”的开发思路,为我国超60亿吨稠油底水油藏开发提供了参考,也推动开发思路从“向资源要产量”向“向技术要效益”转变。
地质研究与工程协同,提升开发效率。以往地质研究与工程实施存在脱节现象。该井开发中,技术人员在投产前采用“循环填充防砂”技术,有效控制砂害;在投产后匹配最优螺杆泵参数,提升举升匹配度。以后期每次工程调整的生产数据反向指导地质认识,形成“地质指导工程、工程验证地质”的闭环,实现长期稳产。
保障生产时率,降低递减率。对于稠油井开发,减少停机时间对稳产更为关键。为此,管理团队实施预防性维护,定期检查电机、泵头等关键设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处理异常;配备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防范外部停电影响。通过这些措施,该井生产时率达98%,强有力的“保运行”模式已成为同类油井运维的重要参考。
化“水患”为“助力”,提高采出程度。传统开发中,底水被视为不利因素。该井通过“油井控压+水井补能”方式,控制采液强度,减缓底水锥进,同时通过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推动原油向井筒流动。由此,底水能量和注水能量驱油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该井采出程度达52%,高于同类油藏平均水平。
上述方法已在羊三木、孔店等油田推广应用。数据显示,相关区块平均检泵周期达2141天,躺井率降至1.11%,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代人接力
“护井经”的匠心与科技
9000天的稳定运行,离不开三代石油工人的持续维护与精细管理。羊10-29-1井的长效运行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融合传统经验、现代理念与数字技术的管理模式,形成“传统筑基、理念升级、数字赋能”的管理体系。
建井初期,管井人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手工绘制井场布置图,确保设备安装和管线走向精确无误,为后续管理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注重细节、追求精准的工作作风被延续了下来。
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徐立鑫自接手该井以来,坚持每日巡检,15年间记录巡检笔记12本,详细记载油温、电流、压力、转速等运行参数,建立起完整的油井“健康档案”。他总结出“减少停机就是最大贡献”的工作理念,坚持每天清晨5时开展巡检,通过红外测温仪检测电机温度、细听泵头运转声音、触摸阀门状态等方式,及时发现设备异常。这一习惯在15年间成为班组巡检的规范。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班组将传统“望闻问切”的巡检方法与现代监测技术相结合。目前,井口安装的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压力、温度、载荷、电流等9项关键参数,数据通过物联网系统上传至智能分析平台,实现工况自动识别和异常预警。
2023年5月的一天,智能平台监测到螺杆泵扭矩曲线持续上升,系统发出预警。徐立鑫结合多年经验,判断为驱动头齿轮磨损,立即组织停机检查,确认问题后迅速更换部件,避免因故障扩大造成非计划停井。此次处置用时短、判断准,体现了“数字预警+经验判断”的协同优势。
“数字系统能更快发现问题,但现场经验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徐立鑫表示,设备运行状态的细微变化,往往需要长期积累的感知能力才能准确识别。守护油井的核心,是始终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和对生产责任的敬畏。
如今,羊10-29-1井的长寿稳产“密码”已化作一套可复制的技术图谱: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正在新井推广,智能监测系统的触角延伸至整个区块,“望闻问切”的管护经验被编入了岗位手册。徐立鑫指着规划图上连片的井丛场,眼中闪着光:“我们要让每一口井都像羊10-29-1一样,存在久、产量稳、效益高。”
(编辑: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