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物探分公司:激发基层创造活力 创新成果百花齐放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谭晔 特约记者 柳忠学)4月21日,记者从辽河探区了解到,由东方物探辽河物探分公司自主研发的垂直升降固定翼无人机,在加装了激光雷达设备后,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获取真地表高程数据,并通过AI技术对无人机拍摄的图片和真地表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精准的三维点云建模,从而大幅度提高勘探效率和质量。这是辽河物探分公司全面开展职工创新活动,加快石油物探向智能化、机械化方向迈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辽河物探分公司持续完善职工创新活动的顶层设计,建立由分公司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工会、生产、科技、人事、地震队等主要负责人构成组员队伍的创新创效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职工创新工作,持续优化创新工作室管理,加大职工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进职工创新活动走深走实。
注重实践创新,致力于服务生产一线。本着“创新来自一线、服务一线”的思路,辽河物探分公司将创新计划全部纳入项目运作“6+1计划”,嵌入采集生产全过程。针对生产遇到的难点问题,采取同题共答、专家评审、团队揭榜等方式,逐一明确创新目标、攻关路径、完成时限等细节,确保精准对接一线需求,实现“难点必解、痛点必消、堵点必疏”。据统计,近2年来,该分公司共取得基层创新成果51项,28项创新及小改小革成果应用于地震生产、煤层气排采等一线单位,破解生产难题15项。其中,牛居三维项目创新应用“冻土区机械钻孔+PVC管工艺”,有效提高了冻土区复杂地表的检波器耦合度,为提升剖面质量打下坚实基础。正宁东三维项目创新应用无人机激光雷达航测技术,获取山地密林区真地表高程数据,指导优化点位1074个,使预案有效实施率达98.77%,较以往黄土塬项目提高3%。加纳沃尔坦项目为解决震源GPS天线易损坏的问题,创新研制天线减震装置,使GPS天线的返修率由82%降至0,充分发挥了“小革新”的“大功效”。
聚合资源,发挥创新载体整体合力。辽河物探分公司持续强化“1+6+N”创新活动网络,即“1个领导机构+6个创新工作室+N个创新小组”,全面覆盖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多元化业务,促进职工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近2年来,创新工作室共推出成果15个,推广应用成果10个,储备创新人才39名。其中,卢俊生创新工作室对潜孔冲击器进行技术改进,成功解决了浅水水域坚硬地层的钻井难题,钻井效率比改进前提升43%,故障率降低45%,显著提高了钻井质效。
长期以来,辽河物探分公司持续加大基层职工创新及成果推广应用力度。自2008年以来,把无人机技术研发纳入基层创新培养体系。经过多年迭代研究,形成了以高精度航测技术为首的5项关键技术,大幅降低了施工风险,提升了作业效率。在煤层气排采业务中,无人机管网智能化巡查技术、地理信息提取技术得到成功应用,得到甲方高度认可,有效增强了分公司的竞争实力。
(编辑:韩语) |